五月份研究小结(赵文娟)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用教学”
发布时间:2018-05-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赵文娟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贯穿于中小学的教学之中。然而我国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不少,但是却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为何,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尚停留在语形、语法和语义的教学上,而不是真正落脚在语用教学上。也正因为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教学方向指向不明,因此2011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呢?
    一、重视朗读感悟
    我国有句话叫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句话道出了阅读对于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语言的运用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原因就在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逐步加深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种修辞的妙处,才能真正感受文章的美感,才能识透语境,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笔者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体味语言的运用。
    二、教会学生品析
    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很深的奥妙,一句话为什么这样说?好在哪,为什么不能换一种说法,不好在哪?,一句诗为什么要用着一个字,为什么不能换一个字。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或诗词中词句的运用,引导学生感受坐着的语言运用的不俗之处。比如在教授古诗二首《鸟鸣涧》、《暮江吟》时,首先让学生读诗,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诗句美丽的意境,一起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笔者问道:王维的诗歌一向被誉为诗中有画,读完王维的《鸟鸣涧》后,你们感受到一副怎样的画面呢?,有的同学说:感受到一幅秋天夜深人静的画面对,整首诗突出了一个,但是作者却是以动衬静,那位同学能举例告诉老师诗中如何以动衬静呢?老师,诗中写道桂花落月出鸟鸣’”非常好,这就是这首诗歌最独到之处,也是千古流传之处,作者处处在动,然而整首诗却给人以静的感觉,大家要学习这种表现手法。在教授《暮江吟》时,笔者又问学生:谁能找一个字,代替一道残阳铺水中字啊,有的同学说字,有的同学说字,有的同学说字,笔者然后又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用哪个字好?,学生都不约而同说字,笔者告诉同学:对,诗中说道是残阳,因此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在江上,很形象,所以在写作时,我们也应该结合不同的语境进行用词。通过引领学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之所在。
    三、引导学生模仿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写作可以模仿,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语文打功底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在第三小节教师就会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仿写:小朋友,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里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
歌声会,                  看到                   
歌声会,                   看到                     
生可能会写: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一群群牛羊。
生也可能会写: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语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想方设法在点点滴滴中渗透语用,才能让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