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说:“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需要讨论的、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这说明语言文字训练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进行指导。也就是,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过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
1.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如:仿说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
2.运用语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如:用词造句,仿说句式,句式变换……
3.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如:仿说(写)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仿说(写)片段(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细节描写);仿说(写)典型段落(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仿习写作手法(总起分述、前后呼应、巧妙过渡、对比烘托、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托物言志等)……
【例1】“字”的训练
(一)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片段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一下于老师?
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乙: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请同学们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一个“提笔忘字”的巧妙设计,不着痕迹地提醒了学生正确书写“翠”字。]
(二)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读句子:“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师:这里为什么用“坠入”深谷,而不用“掉下”或“滚下”呢?
师:(边写边解释)“阝”像一座悬崖峭壁,“人”不小心直直地从上而下掉了下去,掉到哪里呢?(学生:地上。)所以这个字得下面是个“土”。这个“坠”字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险”字。
[运用“析形索义法”析解“坠”字,生动而形象。]
片断二
师:这项伟大的工程终于在詹天佑设计并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了。“竣工”是什么意思?
生:竣工就是完工,工程结束的意思。
师:那么竣工的“竣”字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字很相近呢?
生:嵩山峻岭的“峻”,骏马的“骏”,俊俏的“俊”。
师:区别“峻、竣、骏、俊”,为什么偏旁不同?
生:“峻”是描写山的,所以用“山”字作偏旁:“骏”……“俊” ……(方法一样)
师:那么“竣工”的“竣”为什么是“立”字作偏旁呢?
生:因为建筑物完工了,就矗立起来了,所以“竣工”的“峻”用“立”字旁。
[析形索义,形象理解]
【例2】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课堂生成的训练)
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熔化”?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了三个读音为rónɡhuà的词语:“溶化”“融化”“ 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的条件不同,分别是在液体中化开,受热化开,在火中化开。学生又问:“溶”和“熔”有“氵”和“火”字旁,表示与水、火有关,“融”字哪部分表示与“热”有关呢?教师告诉学生:“融”是形声字,“鬲”是形旁,“虫”是声旁,表示近似读音。“鬲”是新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三个粗大的腿,便于受热,因此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其他包含“融”字得词语,如融和、融汇、消融、融洽、其乐融融等都与温暖有些关系。
[这样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参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例3】运用语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
在人教版第六册课本《放风筝》一课中有四个形容词:橘红、墨绿、金黄、瓦蓝。它们都是由前面的名词性语素和后面的形容词性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汇知识抓住了这个训练点,设计了如下训练:
先让学生把这些描写风筝和天空色彩的词语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意思;再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词语形式上的共同点;接下来分别找出与这些词语结构相同的、表示色彩的词语,先口头回答,然后写出自己知道的这类词语全班交流。结果,学生找出了许多这样的词语,如,表示“红”的词语有:火红、粉红、枣红、血红;表示“绿”的词语有:翠绿、碧绿、草绿、葱绿、豆绿、鸭蛋绿;表示“黄”的词语有:杏黄、蜡黄、米黄、土黄;表示“白”的词语有:雪白、灰白、银白、乳白、鱼肚白等。
[这是一个根据汉语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的范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丰富了词汇,而且从中领会了汉语构词方式的灵活多样和汉语词汇的丰富多样,在训练里参透了热爱祖国文字的教育。]
【例4】运用词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
李吉林老师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有一个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训练的例子: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的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这个词的意思还能用什么词来说?
生:山河、河山、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那些词搭配起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山河秀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祖国的山河很壮美。
师:改成感叹句成吗?
生: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呀!:
[这一系列的语言训练,体现了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语言训练的意义,从“山水”这个词扩展开去,从一个词到许多同类的词,再由词组成短语、成语;再把短语组成句子,并把陈述句改为感叹句,形成了完整的训练过程。]
【例5】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
片断一
支玉恒老师在《最珍贵的东西》的教学中成功的进行了读写训练。教材文本共9个自然段,其中2—7自然段以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逐一赞美六种“最珍贵的东西”,如:“阳光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的……。”第8自然段列举了信念、希望、春风、细雨、月华、星辉等8种事物,但没有详细描述。
支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赏析课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从第8 自然段列举的事物中选取一种,仿照课文2—7自然段的的写法写一段完整的话,并且要求用上排比和反问的句式,写完后读给大家听。
学生A:月华是免费的,无论是乞丐、无论是富人、无论是老人、无论是孩子,在观赏月华时哪一个人付过一分钱?
学生B: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露,不让你付一分钱。
教师听了学生B的朗读后说:“写得好。如果再加上‘当……时候,当……时候’构成排比就更好了。”这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把那段话修改得更完整而生动了——
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露;当气候干燥时,它为人们送来湿润;当你专心读书时,他在窗外为你伴奏,它可曾让你付一分钱?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起来朗读自己写的话:“星辉是免费的,……”“信念,是免费的……”
支老师这节课,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在训练。
片断二
支玉恒老师在《太阳》一课的教学中问学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开头的“一句话”三个字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有的学生说:“起到总结的作用”,有的学生说“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又问: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这样作用的,还有哪些词?在教师的启发,学生陆续说出了“可以这样说”“总之”“总的来说”“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蔽之”“概括来讲”“综上所述”等词语。接着,教师用学生找出的词语,逐一替换“一句话”进行引读,使学生体会到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彩。
【例6】综合训练:体会与运用有机结合
一教师在教《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设计了如下的训练:
1.初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语言文字)
2.细读第一段,想想:哪些词语能概括这一段的段意?哪些词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这些词语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3.再读第一段,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并选择带点的词语造句。(语言文字)
①是你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的。这真使我们感动啊!
②是你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的。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您为我们失去了亲人。
②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②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以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 → 思想内容 → 语言文字
↓ ↓ ↓
弄清字词句 → 通过词句体会 → 领悟言语的
意思 作者思想感情 表达形式
↓ ↓ ↓
感知语言 → 理解语言 → 运用语言
掌握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突出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