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语的训练。
词语的训练一般可分三步走,即析解形义、领略情味和学以致用。
析解词义一般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完成:①理解词语字面意思;②弄清词语的基本含义;③明白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可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字面上的意思: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然后理解其基本义: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最后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文中的“雪”是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送炭”是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
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后,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其情味,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妙之处,也即品味词语。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词语的品味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删词比较”、“添词比较”等方法来品味词语。如,上面“雪中送炭”一词,在学生理解词义后,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如“急人之困、济困解危、济困扶危”等)替代进去句子中,朗读比较一番。学生通过比较,可以体会到“雪中送炭”在这里是用得很准确的,它准确表达了志愿军叔叔对朝鲜人民“冒死送打糕”的感激(感动)之情。
第三步,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词义及领略情味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填空:
在我们饥饿难忍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口干舌燥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茶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衣不抵寒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衣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缺医少药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药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词造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至此,一个词语的学习才算完成。这样的词语学习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下面,我们再来看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许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
生:“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赞叹不已”就是称赞不听,赞叹不止的意思。
师:请用“赞叹不已”说一句话。
生:很多游客看了桂林山水后都赞叹不已。
生:南宁市近十年城区建设变化非常大,真令人赞叹不已。
师:如果心情非常激动,激动得想停住都没办法停,那么用一个词来说,可以说成什么“不已”?
生:激动不已。
[学习“赞叹不已”历经了四个层次:①理解词义;②相像说词;③用词造句;④旁延扩词。由理解到运用,词语训练多层次的特色非常突出。]
而再如前文“例4”李吉林老师的教学片段,也同样体现了多层次的训练。
当然,不是每个词语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学习过程,这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总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理解意思,领略情味,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内化运用的训练。
2.句子的训练。
理解句子不能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一般应深入到如下几个层次。理解词义;疏通句义;弄清句式;了解作用;品味赏析;积累运用。而品味赏析一般也是用换句比较、增删比较的方法。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可先让学生弄明“代价”的含义:原意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课文是指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接着让学生弄懂句义: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然后让学生明白这是个反问句,放在段末强烈表现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不舍之情。最后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两句子的异同。经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原文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再看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①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
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弯度改小。
生:第二句读起来很不流畅。
生:第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那是什么原因?
生:第一个句子是按工作顺序来写,而第二个句子却把顺序打乱了,所以读起来很拗口。
生:第一个句子词语很对称,所以读起来流畅。
师:所以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都要注意语言文字的对称和音韵美,这样读起来才流畅,琅琅上口。例如:“小红一边唱,一边跳舞。”这个句子这样说好吗?如果不好该怎样说?
生:小红高兴得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或者是,小红高兴得一边唱、一边舞。
师:改得好。改完后文字对称了,读起来也流畅了。
师:课文这句话逻辑性很强,语句对称优美,写得多好啊!你们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
(学生当场背诵“哪里……哪里……哪里……哪里……进行周密计算”这个句子,先自由朗读、背诵,后指名背诵,最后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能背诵这个精美的句子了。过去,我们学了一个词就能够用它来“造句”,今天,我们背得这个好句子,看看谁能用它来“造段”,也就是用它来说一段话呢?(沉默——启发)现在,从我们南宁到昆明之间,正在修一条什么铁路?(联系生活)
生:南昆铁路。
师:对。从南宁到昆明,一路上环境怎样?铁路工人又是怎样干的?请用上这句话说说。
生甲:从南宁到昆明,一路上也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可是,建筑工人们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的计算。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南昆铁路一定能修成全国一流的铁路。
生乙:……(略)
[这一教学片断极有层次:第一步是让学生进行整句和散句的比较,从而体会文中句子严谨的逻辑性和语言排列所具有的的节奏美;第二步趁热打铁,学以致用,让学生判断“一边唱,一边跳舞”这样表述为何不够好,该如何表述才好;第三步是让学生们熟读背诵文中这一精彩的语段,进行语言积累;第四步是让学生进行运用性的“造段”训练。教师能抓住精彩语段有重点地进行语言训练,由理解、品味、识记背诵到内化运用,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所谓“训练”,正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