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课课练活动水平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
1、体质水平的持续下降。自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发布以来,围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一核心目标,身体素质的练习被重新关注。而且,现在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为“课课练”取得成效提供了时间保障,如果这些措施能够贯彻、执行,每天5-10分钟的身体素质练习时可以得到保证的。吴键(2010)认为身体素质“课课练”是有效解决学生体能素质下降问题的策略之一,呼吁“课课练”回归体育课堂。毛振明(2011)认为,“课课练”是上个世纪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但对今天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新的意义,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倡。
2、现实的需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课练活动水平也是作为一线体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期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对我们武进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以抛砖引玉的效果,为把武进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上一个新台阶作出我们应有的一份努力。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对上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与整合,并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体育课堂中,“课课练”的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练习要求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创新,不再是单纯的俯卧撑、蛙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内容,更多是与基本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相结合、与冬季三项活动内容相结合、与课堂运动负荷相结合、与课堂所用器材相结合、与季节时令气候相结合的集科学性、实用性、健身性内容。
3、学校有基础:我校是常州市武进区西南的一所农村小学。我校历来十分重视体育工作,由校长亲自任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每年都制定具体计划,并交由体育教研组负责具体落实,班主任从旁协助。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本课题创新之处)
1、概念界定
①“课课练”是为了谋求身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对基本教材的补充,也是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主要是指队列队形和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队列队形练习基本上都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们武进区在队列队形的 “课课练”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方法与技巧,并在全区开展普及。而身体素质练习一般都是安排在主教材后,内容也是针对主教材进行合理选择,做到“荤素”合理搭配,
②“提高活动水平”是指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的内容科学、系统地安排、开展好,提高课堂效率,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理论依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它的任务是: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归纳提炼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内容的选择原则与实施策略。
2、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课课练活动水平。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加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
4、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提高我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内容
1、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目前,身体素质“课课练”在武进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无论是我们平时的体育教学,还是从市级公开课、评优课等都没有反映出来,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2、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的内容搭配策略研究
“课课练”的内容选择要与基本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相结合、与冬季三项活动内容相结合、与课堂运动负荷相结合、与课堂所用器材相结合、与季节时令气候相结合等。
3、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研究
单一形式的“课课练”是阻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创新,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课课练的出现的时机,组织办法、有效手段进行改进。
4、通过对比、跟踪研究,测量“课课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程度
本研究内容的重点环节是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研究,前提是“课课练”的内容搭配策略研究,只有把内容选择好,才能更有效进行组织教学。
(五)研究方法
1、观察调查法:通过观察和调查,初步形成学生课课练的内容和目标。
2、文献资料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3、实验对比法:通过实验前后身体素质项目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4、总结研究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六)研究计划
1、2014、9—2014、11前期准备阶段。
在本阶段,文献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收集并整理研究文献。制定研究方案,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况
定于下学期初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课题组的具体分工,同时也将标志着课题正式开题并进入研究工作过程。
2、2014、12—2015、3初步实验阶段
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及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内容,拟将主要研究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即文献组、调查组和实验组。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交流、学习和研讨,及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研究思路,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做好实验数据的保存与整理,阶段性研究成果
3、2015、4—2015、12推广深化阶段。
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对比法。根据研究内容,拟将主要研究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即文献组、调查组、实验组和分析组。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交流、学习和研讨,及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研究思路,课题研究产生的成果向周边学校辐射,针对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寻找突破口,重点解决课题研究中的棘手问题如个性评价、偶发事件的处理等。
4、2015、12—2016、1整理总结阶段。
本附段主要工作是收集相关研究资料,整理成册,汇总装订教案集和论文集。对课题进行全方位测评,撰写结题报告,举行成果现场会、邀请专家鉴定。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1.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论文不少于3篇
3、教学随笔:实施“课课练”心得体会
4.形成“课课练”特色教学模式,积累一定数量的典型课例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健全研究组织。组建完善由校长领衔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2.落实研究人员。明确课题内容,落实课题负责人与成员责任。
3.加强理论学习。每位老师根据课题认真学习关于课堂的教育类专著,关注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动态,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指导日常课堂教学实践。
4.建立研讨制度。建立月末论坛、沙龙、教研活动等研讨制度,让课题渗透到每个工作环节。强化课题网站的引导和管理,使课题研究常态化。
5.创新实践方式。采用 “一课两上”等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参与度和有效性,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