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总是“慢”
最近一段时间,发现班上的小舟有些异常,不是作业没有做就是忘了交,甚至有时发展到课堂作业也不交了。怎么会这样呢?虽然这孩子从小做什么事都慢,但他可从来没有不交作业的现象呀。为了一探究竟,我私下里找同学了解最近他的一些情况,真是不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数学作业他还只是偶尔没有做或忘了交,语文、英语作业不交最近是家常便饭。为了进一步了解小舟的情况,星期三正好有节体育课,活动结束后,小舟正好在我身边玩,我随意与他聊了起来。
“小舟,家里最近谁在管你学习。”
“是爸爸。”
“那你最近怎么老有作业不交的情况呀。”
“我,我,”
“是来不及完成?”
小舟摇摇头。
“那是为什么?”
眼睛木木地看着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我想如果这样问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还是有时间向家长打听一下,看一看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变化。
正好,第二天上班的路上,我与小舟的家长都在红绿灯前等,家长向我打听起孩子最近在学校的情况,我也就乘机向家长了解小舟最近在家里的一些表现。
“老师呀!这孩子做事真‘摸’(当地指做事慢),两题作业要做一个小时,真要命呀。”
“是呀,这个习惯可不好。”我接口说。
“这小鬼,不光摸,而且还不动脑子,整天就想着看电视和玩。”
“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能养成的,如果一旦形成了不好的习惯,改起来不容易。”
“就是,老师,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怎么搞了。”
“我想,还是从他一点一滴的小事抓他的习惯,或许多少会有些效果。”
通过与家长这样的交流,综合起来,就能发现小舟最近的这些表现是必然的结果,你想一个习惯差,只愿享受,怕动脑子的人,面对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成功的学习,当然做什么都表现出“慢吞吞”,不起劲的样子啰。
从小舟在学习上表现的出现的“慢”,可以读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既有外在的,也有他自身的。
一、“慢”是家庭教育不作为或不知如何作为的结果。小舟从一年级开始,做什么都很慢,而且家长说孩子从小就这样。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可能是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无意识地这样让他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慢吞吞、提不起劲也就渗进了他骨子里了,成为他做任何事时一种态度,演变为在生活、学习的“慢”的习惯。
二、“慢”是独生子女教育中某些不良现象的集中体现。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往往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孩子要怎样就怎样,完全以孩子的好恶为出发点,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只愿享受,怕困难,怕吃苦,面对学习这种需要克服很大困难的事,他们当然不愿做,可不做又不行,只好用拖来对付,“慢”也就成了最好的应对武器。
三、“慢”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挑战。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批量化地生产出所谓的人才。而这样做的前提,必然是教育的对象无大的差别,不考虑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这样一来,不同个性,不同行为习惯的孩,很难会取得统一的发展水平。那些落后于一般发展水平的孩子,自然在学习就“慢”下来了,这时的慢,不仅是他们学习水平上的慢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习心理上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