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预习
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高效课堂亦然。那么,仅就高效课堂流程而言,有几个细节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关于预习。如果说高效课堂需要有突破口的话,那么,预习毫无疑问的能够当此重任。应该说,高效课堂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备受大家轻视的、逐步被边缘化的预习,强化为课堂的一个正式的、举足轻重的环节。恰恰是这个环节的固化,让课堂成就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让预习更有效,有三个细节请大家关注。
一是温故(细节1)。温故知新是一条学习规律。高效课堂理应承继。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抑或急功近利的直奔主题,竟然进行“零起点”预习。我们要明白,“革故”其实就是在挖“新”的墙角。任何学习都不会在“零起点”上发生。一切“零起点”的预习操作,都是对学生既有认知基础的漠视和虐杀。因此,作为一个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必须重视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首先,靠“温故”唤醒学生的认知需要。
二是分层(细节2)。预习尤其需要由浅入深的推进。切忌预习内容的并列推演。必须警惕愈演愈烈的“试题化”预习倾向,要逐步从“试题化”过渡为“问题化”。并且,问题设计要有大问题意识,切忌细碎繁琐。在具体设计和操作中,还要对独学、对学、群学给以规范。要强化独学,培养对学、群学合作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独学是基础。没有独立学习的合作一定是低效的合作。从时间比值上来分,独学一般应该占6,对学、群学一般占4。忽视独学的倾向,应该得到纠正。
三是方法(细节3)。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教和学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分。目前,在高效课堂的实践操作中,普遍不很到位的就是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没有教的指导的预习一定是低效的。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尽管教可以“隐身”,但是,却必须“在线”。眼下的情况是,不少老师喜欢以目标代指导,以流程代指导,以要求代指导,就是没有具体的方法作指导。“怎么学”,“怎么指导学生学”,是当下具有空白意义的挑战。我想起了数学证明题的辅助线。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遭遇沟沟坎坎的时候,我们得为学生搭建“桥梁”,当学生在自主建构过程中,我们得为学生搭建“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