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研究小结>>9月份研究小结(吴玲娟)
9月份研究小结(吴玲娟)
9月份研究小结(吴玲娟)
发布时间:2014-09-26   点击:   来源:   作者:吴玲娟

教学细节反映新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观由“知识本位”发展到“人本位”。“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也慢慢深入人心。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可以说通过教学细节,可以很鲜明的反映着老师的教学理念。如果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一个衡量的标尺的话,我们就可以检测出教学细节与新课程是和谐,还是相抵触。
现象一:教学观念——重活动形式的展现,轻智慧生成的有效探究
案例1:在一节七年级公开课《合并同类项》上,师生就同类项的有关概念进行着“精彩”的互动:“同类项定义?” 、“条件?” 、“合并法则?”一个个问题连珠提出,从一排的学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回答,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也无思考的时间,一个接着一个照念课文内容。 
反思: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互动的统一主体,这是教学活动的至高境界。那么,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关键在哪里?答案是: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可见,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认知的背景,研究教材,找准契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促使教学成为智慧生成的“情感场”。然而,本例中师生频频“互动”,却无亮点,课堂上只见教师的激情和活动,而无学生的热情和主动;只有教师问学生答的“仪式”,而无师生真情投入,倾情互动。关键就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提问题并无思考性,难以吊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答“规则”决定了学生没有思考和探究的时空,更没有选择回答与不回答的自由。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问题情境为支柱,让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流程,让学生执“疑难”进课堂,带着新“问题”出教室。

现象二:课程观念——重教材内容的组合,轻学生生活体悟的“化合”
案例2:一次评优课活动,几位教师先后上七年级《认识事件的可能性》一课时,竟无一人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常识来组织教学。尽管老师们设计了不少互动方案、动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然而“毫无体悟”的学生在茫然中与教师“互动”,课堂显得逼仄、沉闷。课后,有老师感叹:这节课不好上。
反思:新课程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数学学科本就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数学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色。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该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追求对学生生活和生长过程的指向性,实现教学与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悟的“化合”,帮助学生体验、反思、享受生活并提升和完善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