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研究小结>>学期研究总结(吴玲娟)
学期研究总结(吴玲娟)
学期研究总结(吴玲娟)
发布时间:2015-01-15   点击:   来源:   作者:吴玲娟

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有感 

当我拿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翻阅起来,书中提供的教学细节、教育智慧、教学实效、教育创新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让我时常联想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好学之心顿起,每天总与书近距离接触,始终与其形影不离。读书可以静心,可以益智,渐渐地,我也爱上了这读书的感觉。尤其是有些案例让我感受颇深,愿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数学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例如,在“解决问题”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所确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里的生活情节或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认识和掌握分析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图画、表格、对话等形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利用问题的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或者结合当地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索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存在。同样,计算教学和概念教学也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例如,“加、减法混合计算式题”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人上下车”这个问题引入;百分数的意义可以通过出示一组含有百分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据或从种子的发芽率引入。

    二、给学生留出空间,思维碰撞中求知求新

    数学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金钥匙。学生在面临挑战性的问题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由思而疑的提问就是课堂的出彩高潮点,从而让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的有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并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任意说出几个多位数,然后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我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主动地向我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同是也有对教师的羡慕和对得到新知的渴求,学生会在这一疑问情境中去积极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三、在数学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想质疑、敢质疑、会质疑,但还要学会探疑、解疑,才能真正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质疑的难易程度及个体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探疑、解疑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疑、解疑。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实物、教具、学具等,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等,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操作活动中感悟疑点,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等教学大多数都是以实验操作等活动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

合作交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交流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疑、解疑发展思维的过程。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弃伪存真,并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从而达到探疑、解疑的目的。同时通过交流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活跃学习气氛。如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相互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找出疑难点的共性,共同解决,最后统一意见,整理出最佳的解疑方案向全班汇报,再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比较、归纳,逐渐引导学生把概念、法则概括完整。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整个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自主分析、合作交流、实践体验来解疑,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了不少的时间和空间,从而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充满着活力充满着激情与智慧,充满着成长的气息,充满着挑战与创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我们要成为运用智慧解读课程的使者,要不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使教学常教常新,让我们的课堂传递着生命的活力与智慧的气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