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研究小结>>学期研究总结(谈莉)
学期研究总结(谈莉)
学期研究总结(谈莉)
发布时间:2015-01-15   点击:   来源:   作者:谈莉

 浅议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习惯的途径

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可以使让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但反思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的。反思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引领,方能收到实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习惯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师反思训练,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水平。
有学者认为个体反思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生理自我阶段的后期(2岁—9岁)确定为被动反思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反思能力的萌芽阶段,没有家长与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儿童是不会进行反思的;(2)社会自我后期与心理自我前期(9岁—15岁)确定为指导反思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但在具体的反思策略与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和家长指导与帮助;(3)心理自我阶段的后期(15岁以后)确定为自主反思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已具备独立进行反思的能力。高段小学生属于要指导反思的阶段。他们对学习具有很大的潜能,并有了一些反思意识,但在具体的反思策略与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教授学生正确地运用反思的策略和方法时,首先自己要有很好的反思习惯和很强的反思能力,要能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大量的经验型教师,即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教学的教师,他们的实践多半是自动化的或直觉的,通常依赖的是他们固有的个人的理解。而且,大多数教师互动决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决策是刺激——反应式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公事的而非主动自觉的。然而,良好的教学需要反思的、理性的和自觉的决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使之提高,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加强教师教育(如培训、进修等),加强教师反思训练,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行为,对整个教学过程结果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以下5点要求:(1)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2)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3)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5)反思回顾学生学习步骤。
另外,在针对批改学生作业占教师时间比较多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弹性批作业的方法,把亲自批和学生自批、互批相结合。学生在自批与互批中,也可从自我纠错与学习他人不同解法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二、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操作运用,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各种环节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反思性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只停留在满足得到的结论上,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或反思此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或改变条件或结论,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寻找多角度更简单的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探索解题规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铺平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能培养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从而增强了反思意识,同时又教给学生反思方法。在做了练习后,让学生想想这几道题有什么联系,不要只为做题而做题。在掌握它们的联系后,下次就能举一反三。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元认知(元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例如,在学生把问题解答后,通过简单扼要地提问或引导,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1)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2)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3)改进表达、操作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在应用练习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享受反思带来的成果。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学生解题之后,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说思考过程;在批改之后要求反思:保留错误的解法,先反思,在题目旁写出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登记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题原因及订正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对错题进再反思。通过作业过程的反思,一方面强化巩固了正确的数学认识结构;另一方面及时矫正了一些错误的数学认识结构,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使学生尝到反思的“甜头”。由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使得孩子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机。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首先要在课堂里营造适合反思的环境。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在做完题之后说说自己什么题目错了,开始学生不愿意将错误暴露出来,这是因为一贯以来学生错了总是遭到教师的指责和同学的讥笑,因此教师首先要在课堂里营造温和宽松的环境。我通常鼓励学生将自己错误的原因说出来之后要加以表扬:你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孩子,敢于在大家面前说出你的错误,并且在你失败之后还能冷静的分析自己的错误,如果你能在分析原因之后找到对策那么你将变得越来越聪明。
四、通过阶段性复习教学,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经常回顾、检查与反思的过程。在对自己以往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的时候,我们可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也可加深对解题思路、方法和策略的理解以及提高其运用的熟练程度。通过反思,能沟通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正迁移,也能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此,培养学生养成阶段性反思习惯是顺利而简洁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整理,能将知识纳入良性的循环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阶段复习,不仅让他们自行梳理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要求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本阶段的思维特征进行反思,理清思路。例如在学完《小数》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回顾、归纳和总结小数的概念和性质:(1)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几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2)把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小数就扩大10n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n位,小数就缩小10n倍。在学生总结小数的性质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小数的性质及比较小数的大小。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就会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蜕变。此外,教师可再举例子0.2与0.20,0.3与0.30,0.4与0.40……让学生证明它们是否相等,可用长度单位来表示,证明确实相等;然后再举0.45与0.450是否相等?学生可能觉得用刚才的办法显得有点麻烦,那教师可问:那怎么办?你还能找出理由来说明吗?通过此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从数的组成看,0.45是表示4个十分之一和5个百分之一组成的;0.450也是表示4个十分之一和5个百分之一和0个千分之一组成的,加不加0个千分之一,大小肯定是相等的,但含义就不一样了。通过这一步的设制,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就不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认识上,而是让学生反思的触角向更深处迈进,从而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了小数的性质。教师在具体引导学生对每一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反思时,可从以下几点内容来要求:(1)列出本章的知识网络图。(2)把本章做错的作业、练习及测试题进行收集归类,重新思考,并找出相类似的题目再做。(3)本章有哪些新的数学解题方法与策略。每一章节学习后,教师都适当地进行此类引导,学生的知识就会日渐体系化,同时学生的反思习惯也就慢慢地养成了。
可以这么说,反思既是学生的智力活动,更是学生的情感活动。反思活动对学生学会学习,对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能力都非常重要。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反思等于为高效课堂打开了一扇宽敞之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彩色大道。反思力已成为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基石,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所以,我们需要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促使学生反思;我们需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自觉养成反思的习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