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研究成果>>细节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精彩细的案例 (汪娇美)
细节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精彩细的案例 (汪娇美)
细节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精彩细的案例 (汪娇美)
发布时间:2015-01-17   点击:   来源:   作者:汪娇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精彩细的案例(汪娇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此,我们可以这样去尝试:
    一、徜徉真实的情境,体验数学的趣味。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什么。因为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疑之,思之,知之。故在教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时,有位教师剪了多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藏在信封里,只露出一个角。提问:你们看到的是什么三角形?看到露出的是直角、钝角时,学生都猜得很准。连续两次猜对后学生面露喜色,于是,看到锐角时,便不假思索地说是锐角三角形,结果拿出来的却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的境地,借助这一契机,教师追问: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钝角就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而看到一个锐角还不能判断形状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积极探索,从而使数学课变得饶有趣味。
    二、提升思维品质,注重情境的有效性。
    实效性,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一次小比赛甚至开门见山的做几道数学题等都会激发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景而“作秀”,简单有效才是最真的。如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教师以“小红外出游玩过程中遇到的搭配问题”为情境主线,设计了几个大的情境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借助服装道具,动手摆一摆,探究穿衣搭配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提高了思维含量,脱离学具,自主表示“早餐搭配的问题解决方案”。为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提供了机会,提升了思维水平的层次;最后,通过“路线搭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思维的有序性。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将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引向“有序”,整个过程注重了情境的实效性。
    三、同伴合作交流,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气氛中,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学会知识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景,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景就是合作的学习情景。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乐趣,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教学中的知识障碍点和思维障碍点,创设讨论情境,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中思考、交流、互补,教师再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认知深化。如教学“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6.8米,要 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 4天,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时,在引导学生顺利地得出36.8×5÷ 4-36.8=9.2(米)这种解法后,有一个学生说出了36.8÷4的解法,看到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我决定让他们去讨论。只见他们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快速地画图,时而激烈地争辩,所有的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种简洁而又正确的方法。最后我表扬了那位同学的创造性和全体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学生在讨论中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引发探究欲望,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如徐斌老师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片段:
    师: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前两天,老师经过一家文具商店,听到商店里正播放着降价消息呢——
(录音播放)“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街道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笔原价15元现价8元……”
师:有三个小朋友准备买一些文具。(出示文字信息)小力:我买了3个文具盒。小红:我买4个书包。小芳:我买了10个卷笔刀。问题1:小红比小芳多付多少元?问题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师:请你选择解决一个问题,先设计一下表格怎么填,互相交流一下设计的表格;然后选择信息填表解答。
生:(选择问题、设计表格后)老师,刚才我们没有听清文具的价钱,能再播放一下吗?
师:好的,那在记录信息时,需不需要把全部的信息记录下来呢?
生1:不需要。我只记录我解决问题需要的价钱。
生2:我要提醒大家,记录价钱时只要记现价,原价不要记,因为已经降价了。
(师重新播放录音信息,学生选择记录并解决问题。)
……
学以致用,数学学习更是如此,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徐老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合理选择相关信息列表整理条件,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充分体验到运用“列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优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因此,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力求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唯如此,才能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才能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