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1、情感细节是培育有效教学的土壤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关系是教与学、师与生双向交流的基础,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只有认知主体主动、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放下教师的威严,见到学生主动打招呼,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尽自己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和睦,和睦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赖以生存的土壤。
案例: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才刚上了两天课,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有几个孩子脸上整天只有一个表情,就是愁眉苦脸,看了叫人心疼,这般年龄的孩子的脸上应该永远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哪有不会笑的?于是,一天上完课,我便叫住其中一个孩子问:“怎么不开心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呀?老师能不能帮你呢?”那孩子没有回答,抿着嘴,摇了摇头跑开了。我心里却越发疑惑起来,因为我发现,他们不仅愁眉苦脸,与别的孩子的关系也疏远的很。后来,通过与其他孩子的交流,知道了这个疑问的答案:学习成绩不好。我的心变得沉重了,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学习成绩肯定有好坏之分,而孩子们似乎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交朋友的标准,因此,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便渐渐孤立了。但每个孩子都应该是快乐的,谁都没有剥夺他们快乐的权利,一定要把他们的快乐找回来还给他们。我向他们原来的老师和同学了解他们过去的情况,向班主任了解现在的表现,向家长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向同班同学了解他们的点点滴滴。结果有点出乎意料,这几个孩子的问题惊人地相似,都是晚上回家不做家庭作业,每天早上先挨老师批评,然后再补作业,没有了课间,没有了活动的时间,没有了快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变成了今天的恶性循环——痛苦地重复着每一天。了解到他们不被喜爱的心境,我每天早晨见到他们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送给他们一个灿烂的笑容。开始,他们是很不好意思地笑笑便快速跑开,后来,小声地回应一声“数学老师早!”现在却能主动与我打招呼。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鼓励他们。放学后,在教室里陪他们做完家庭作业再回家。渐渐地,他们开始自觉地完成作业,不用挨批评;渐渐地,他们上课变得专心了,总是坐的笔直地认真听讲;渐渐地,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开始有其他孩子围绕在他们身边;渐渐地,笑容回到了他们的脸上。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们的变化真的很大,现在已经不用我陪着做家庭作业了,有的孩子偶尔还会不做作业,但老师的宽容使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立即改正。我为他们找回了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感到无比快乐,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我所做的都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轻而易举便能做到的,真的只是一点点。孩子们需要爱,需要肯定,更需要帮助。而这些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微笑,一句肯定,一点时间。在此我不想评论家长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尽力了吗?家长不懂教育可以原谅,教师不懂教育能原谅吗?我们的教师在一味责备孩子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是不是只看到了孩子们的成绩、分数而忽略了他们的痛苦与困难。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引导那些幼小的心灵健康成长,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健康快乐生活的人。爱学生就应该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他们的需要对我们来讲,真的简单到就像举手之劳。
这件事使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暑假中闲着无事,便去新华书店淘书,无意中看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刚看了几页,就被它吸引,毫不犹豫买下它,回家仔细阅读。我花了3天时间读完这本书,真实地感受到了讲台上的李镇西,学生眼中的李镇西,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李镇西,对教育执著和痴情的李镇西。爱心让他走进学生的心灵,爱心让他享受到教育的快乐。爱心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观点”:从孔子的“爱乎,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学生并不是我们的亲生孩子,但同样的,他们也没像亲生孩子那样向我们索要那么多的爱,往往只要一点点爱,就足够了。一点点的爱与行动,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教育的愉悦走向社会,带着感激、幸福走向生活。这才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追求。
2、课堂细节决定有效教学的成败
(1)课堂细节应让学生感受温暖,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最有活力、最坚实的基础。
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决定成败!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预备铃响了以后教师拿着书匆匆赶往教室的情景,由于学校大,楼层高,办公室较远,有的教师第二遍铃响了还没有赶到教室,一节数学课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从心理上物质上做好准备,当然就不会有良好的开端。如果教师能提前3分钟进课堂,不仅可以自己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工作,而且可以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有效教学的时间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使他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那样成功就离你不远了。影响课堂教学的细节很多,如: 来到课堂时,你是否面带着微笑呢? 叫起立时,你是否环视了学生呢? 讲解过程中,你给予学困生至少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了吗? 练习过程中,你耐心地辅导过至少一位中等生和学困生吗?下课前,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吗?下课了,你是否也带着有所获的微笑离开呢?纵然这些仅仅是课堂上最平常、最细小的行为,但由于通过这些行为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是有血有肉的、温暖的、关注他们内心的,所以能使知识具有生命活力,从而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最有活力、最坚实的基础。
(2)关注、珍视课堂教学细节,打造“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关注的细节,在这里就谈谈几个最常见的细节的处理:
(A)、课堂需要学生独自思考
现在的课堂,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随后马上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其实,我们可以对这个现象进行一个简单的剖析: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那说明问题本身不具备讨论的价值;如果问题比较难,要求学生马上进行交流,算不算强人所难? 课堂需要深思。学生自己没有进行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解法,当然就不可能在交流的时候形成思维的碰撞。即使交流起来了,也是浅层次的,不可能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长期如此,还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好问题同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己单独进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B)、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的提问应该有数学味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的提问应该有数学味,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而且在问题情境创设中不仅仅能提出数学问题,最好还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
案例:
《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的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在啄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子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子门前却没有路。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
在这个案例中出现的情况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经常出现,虽然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可课的性质却变了。数学课堂的情景创设是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其目的不外是:激发兴趣、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在刚才的情景创设中,我们感觉到学生的兴趣是充分被调动起来,但是它却完全失去了数学味!给人的感觉好象是语文的看图说话课!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细细研究,其原因就是出在:课堂提问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没有了!
一个不适当的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其实,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即鸡和兔)它们是怎样站立的?(兔是每2只站在一起,鸡是每3只一堆)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作了必要的准备。
(C)、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有序表达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表述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学生说一样,而且还怕一个学生把全部都说完了,其他的学生没有说的!导致整个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量不够。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完整的、有序的表达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呢,理由有下面几个:从课堂教学时间上看,一个学生只回答看到的一样东西,显然在时间上比一个学生回答多样问题要费时多一些,这样的教学效率相对低下。从学生交往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说的这一个学生一定要把自己看见的东西,一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而听的学生要认真、仔细有耐心的听,这样才有利于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看,一个学生只说一种,只能让学生的思维零散,对完整解决问题是不利的。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全面的看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有序地观察物体。一个学生一下子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说出来,需要这个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其余的学生要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显然在思考性上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育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