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过程性的细节
切入课堂操作实际,使新课程教师研修进入到课堂的深层探索阶段,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对课改实验区已有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它从理念的神坛走下来,面向具体的操作层面,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致力于解决实际操作层面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1、值得“延伸”的环节
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无法预设,有许多要靠教学机智,也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行为细节,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是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点,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如:教学“升与毫升”,……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师:我举个例子,1小时等于多少米?生2:时间单位不能和长度单位相等,容积单位和质量单位也不能相等。师:你说和对,你们能理解吗?生1他茫然地点点头。如果教师在生1有的问题上作个修改,变为“1毫升( )等于多少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了。对具体的物体而言,就有答案了。在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一个延伸的问题:称一称100毫升水、油等其他液体,他们的质量各是多少?这样既让学生区别两者表示物体的不同属性,又让学生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
2、值得 “延迟”的评价
曾看到一位老师的《万以内笔算退位减法》教学片段,老师问学生能否从高位减起。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这 时 老师并不是采取直接告知能与不能,也不是回避、堵塞、应付,甚至是置之不理的做法,而是用极大的耐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质疑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验“从高位减起”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教师不轻易做出评价,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采用延迟性评价。
3、值得“深思”的意外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教学细节具有的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个严谨的教师。听了“11——20”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按要求到台上说出自己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让他们按顺序排好。让学生回到座位时,学生一拥而散。我想如果老师让学生按顺序下去,这样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