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个故事:一个铁匠打了一枚钉子,可钉子的火候不够,但是为了完成军队的任务他也没有在意地就交给了军队,军队后来把这枚钉子钉在了马鞍上面,最后这匹马在送军情的时候马鞍坏了,情报没有送到战争失败了。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夸张,事情就是这样:一枚不合格的钉子坏了一场战争。
是啊,“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有一个个“教学细节”,这些“细节”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人生发展的基石。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视角发现、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深切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
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从单纯的以数学知识技能为目标导向转变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为目标导向,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细节就像每一条树根,每一片树叶,没有根,没有叶,何为大树?
一、学生的数学素养要在细节中累积
《新课标》指出:“数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在未来社会中,人们在数学方面应具备更高的素养,社会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的确,人们要提高生活质量,就需要在均衡营养、选择服装、利用时空等方面未雨绸缪,这就涉及到数学。在面对变化越来越快的就学、就业、住房、医疗、退休、养老等生存方式的选择时,需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冷静分析,作出决策,这也涉及到数学。
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从每天的一点一滴做起,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例如,在教学“米、厘米”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实际生活中具体东西的长有多少米、多少厘米。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的黑板大约20米长。”有一些学生表示认同,但更多的学生表示反对,并伴有笑声。这说明一些学生还没有建立“米”和“厘米”长度单位概念。对此,如果教师只是批评说错的、表扬说对的,或者自己拿着米尺去量一量,就会丧失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契机。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身体与米尺比比高度,从而对米有个感性的认识。接着,让他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修正刚才的错误判断。然后再用尺子量量桌子、书本等的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到“厘米”比“米”小,重新修正并建立十分清晰的“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并能以“厘米”、“米”做单位正确判断物品的长度。
二、数学的书写的细节培养
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他们十分重要,老师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将“ 1” 和“ 7” 不分、将“ 3” “ 5” “ 8” 互相混淆、甚至把“ 3” 和“ 5” 写得不知道往哪边弯的大有人在。
什么原因呢?第一,学生和教师普遍重视语文学习中汉字的端正书写,而对于数学中数字的书写虽有提醒但要求并不严格,很少像汉字一样进行专门的训练。第二,教师在批改时,只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的正误。至于字迹的端正则只在做课堂作业时,提醒一番。第三,低年级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没有教师经常的督促,他们便会渐渐忽视,导致作业潦草。
导致的后果:字迹潦草,书写速度也相对加快,于是思考问题不全面,笔误也会增加。长此以往,学生养成粗心的习惯,错误率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降。怎么 办?学生刚接触数字时,就应在“田字格”里严格训练数字的端正书写。训练一段时间后,再把数字从田字格中“解放”出来,在数学作业本或是白纸上书写数字。而在每次的作业批改中,发现不端正的数字就在该数字下面划出波浪线,等同于错题,要求学生改正。如果字迹普遍潦草要求重做。同时,对字迹端正的学生,在等级上有所体现。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了书写端正的良好习惯,也会使学生更加端正学习的态度,更加细心,题目的出错率也会降低。还有就是不断地给学生评价,如进行师评,进行生生评价,写得好好在哪里,不好原因又在哪里。督促学生进步。
三、打磨细节要落实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日常平凡的教学实践中,从备课到上课到课后辅导等等环节中,都能精雕细琢。
1、精彩的细节,来自对教材内容的挖掘。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是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的。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而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在目前借班上课的老师都很注意到了课前这一细节,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后进行了精心、巧妙的设计,他无声地将本课的教学要点融于两个活动中,既拉近了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听课教师之间的距离,又将本课所要学的内容向学生作了交代,可谓“一举两得”。
2、精彩的细节,来自对学生资源的开发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其实究其原因,都只是当“意外”出现时,教师没有简单处理,而是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于“惯常”处拓开一片新天地,及时捕捉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并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使我们的教学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显露的细节,耐心地扣问,静静地倾听,深入地挖掘,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见精神,用细节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这样,教学就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使学生品尝到被肯定的滋味。
3、精彩的细节,来自对错误资源的利用
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教学的细节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在一本教学辅导册上有这样一个计算题:2660÷35-96+34= 因为是练习课,所以教师没有细看就让学生各自独立完成了。不一会儿,底下就开始窃窃私语,终于,一个学生忍不住举手说:“老师,这道题不能做,2660÷35=76,根本减不够96。”教师拿起笔一算,咦,真是76,不够减96。要不,就把题目改一下?哎,不如让学生自己来想想办法。思考片刻后,教师说:“你们觉得该怎么办呢?”
“可以改一下题目中的数据,把96改小些。”
“也可以改一下题目中的符号,把减号改成加号。”
“大家的想法不错,可如果要使答案不变,应该怎么改呢?”
“可以将+34放在-96的前面,先做加再做减。”
“还可以给96和34加括号,把+改成-。”
这时,一个头脑灵活的学生开口了:“老师,这道题不用改也能做。我们可以根据加法交换律,先减后加,算成先加后减;也可以给96和34添括号,再根据括号前面是减法,把+变成-。也就是像简便运算一样计算就行了。”
顿时,大家豁然开朗。
在本例中,面对教材中的错误,独具慧眼的教师并没有草草处理,而是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对这个教材之“错”的热烈争论,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表述个人见解,张扬正确观点,使细节成为牵扯学生心灵的琴弦,憾动着学生的灵魂。正是教师的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教学秩序得以控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可以如此美丽而丰富。
四、课后辅导的细节给数学教学锦上添花。
教师批作业习惯于打“×”与“√”,然后给个等级算已批完。我觉得这样做不够细。通过几年的摸索,我觉得采用文字点评作业的批改方式,对学生的帮助更大。学生看了教师的点评后,马上做出来了。从实际效果来看,细节点评比直接的对错判断要好得多。
细节决定成败。数学教学中如果能从大处入眼,小处入手,注重打磨细节,那么就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精致,更和谐,更有成效,也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