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拼搭》
教材分析:
强调数学学习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并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让我们的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有趣的拼搭”这节课中有“堆一堆”与“滚一滚”的教学环节,其中“堆一堆”是学生熟悉并喜闻乐见的活动,它更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自带积木),并体会那种形状的物体最难搭。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教学顺序,就是先堆一堆,在滚一滚,我觉得如此呈现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与生活。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与感受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面以后,我再让学生进行做他们喜爱的“摸一摸”的游戏,我将原本布袋换成透明的容器,让学生在其中摸一摸,看一看,这样我觉得更能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要是“布袋”只能让上来的几个同学摸,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失去了人人参与的目的性。这样摸,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平面、曲面的数学知识更加联系生活,更好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加熟悉而倍感亲切。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经过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2、能力目标: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和想法,能判断和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初步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出示小红花)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交朋友吗?
2.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认物体,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了哪些物体?(学生说,教师相机贴出四种立体图形)
3.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积木,好不好?睡能在玩的时候也学到新的知识,就 能得到 老师的红花。
4.出示课题:有趣的拼搭。(板书)
二、 组织活动。
1.“滚一滚”。
交代:请靠左边坐的四位小朋友顺序分别从袋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顶端。右边的四位小朋友做裁判,观察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滑,会发现什么。
(1) 听口令操作。
(2) 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3) 左右两组轮流操作,结果是否与其他同学发现的一样?(由于准备的圆柱和乒乓球的重量不同,为此可能是圆柱滚得快些,如有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这一现象,只要说出理由,也给予肯定。)
(4) 师生共同总结。
(5) 评价。主要针对在合作学习时有没有争积木,哪组学生听、说都能做到专心、响亮来评价,表扬好的同学。
得出结论:长方体、正方体只有平平的面,所以滚不起来,只能在滚板上滑动。球和圆柱都有“圆圆”的面,所以它们都能滚动;而球的每一处都很圆滑,所以滚得最快。
2.“堆一堆”。
谈话:下面我们用这些物体来堆一堆,又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1) 操作:请各组的1号小朋友拿出几个正方体,2、3、4号小朋友也分别拿出几个长方体、圆柱和球,堆一堆,你发现了什么?
(2) 讨论交流。
为什么球不能摞着堆起来?
(3) 学生评价。
得出结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所以很容易堆起来,堆得也最稳;球的面是“圆圆”的,容易滚动,所以最难堆。
3.“摸一摸”。
讲述:看着小朋友学得这么投入,有一位老爷爷可高兴了。(出示木偶:圣诞老人)他给小朋友带来很多礼物,大家想知道什么好礼物吗?
(1) 指名上台摸,说说摸出来的是什么物体。
(2) 分小组摸,请每组的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的口袋,其余7人挨着顺序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
4.“搭一搭”
讲述:下面咱们来轻松一下,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大家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把你刚才拿出来的物体搭一搭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5。“数一数”
谈话:刚才小朋友分别用这四个物体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创作,小朋友真是了不起!下面我们一起数一数。
(1)“出示图片”问图中搭出的是什么图形像什么?
A奥运会的领奘台b麦田c小火车
(2) 别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几何形体,各有多少个?
(3) 打开课本,自己看图填数。
(4) 第三幅图用了几种物体。分别是小火车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这样搭?
三、 全课总评。
(1)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看看你们得到什么花,你觉得你们应该向哪一组学习?为什么?
(2) 你在拼搭积木中,又知道了什么?
(3) 小结。
作业布置
1你会将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厂房体吗?能够怎样拼?3个呢?
2拿出学具盒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拼成一个机器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