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上的尺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
2、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
4、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5、 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激活经验。
谈话:小朋友,如果不让你用尺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
2、导入课题。
谈话:最近,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
二、活动一:认识“身体尺”
1、 提出问题。
引导:如果知道身体上一些长度,就能测量一些物体大约多长。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2、 讨论测量方法。
提问:小朋友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3、实际测量。
让学生两人一小组,互相测量,然后在书上填一填。
4、 初步运用。
引导:根据小朋友的测量,身体上的尺除了一尺的长度超过了1米,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走几部,大约有几脚长吗?
二、活动一:认识“身体尺”
1、 提出问题。
引导:如果知道身体上一些长度,就能测量一些物体大约多长。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2、 讨论测量方法。
提问:小朋友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3、实际测量。
让学生两人一小组,互相测量,然后在书上填一填。
4、 初步运用。
引导:根据小朋友的测量,身体上的尺除了一尺的长度超过了1米,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走几部,大约有几脚长吗?
三、活动二:用“身体尺”量
1、 合理选择。
引导:认识了四种“身体尺”,你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拃、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那测量要选用哪种“身体尺”呢,比如:量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量黑板、教室的长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拃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小结: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身体尺”来测量。
2、 实际测量。
要求: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
现在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选择在教室还是校园测量,准备测量教室或校园里的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
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帮助适当调整。
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测量,要求先分工明确再活动,并提示如果自己小组测量结束了,而别人还没有量好,自己可以再选择一种物品量一量。
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结果。
3、 交流汇报。
交流: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小组长汇报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种情况:
(1)我测量的是.......长度是........步。
结合汇报,根据实际情况提问测得的结果转化成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是多少,并适当指导,让学生体会可以结合“身体尺”的长度和1米的关系,推算结果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2)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
结合交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通过学生解释、交流,感受不同的人“身体尺”的长度可能不相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定相同。因此,用“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未必准确。
指出:人的身高不同,“身体尺”的长度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长度,结果一般会不一样。可见,“身体尺”一般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不需要准确结果的时候用来测量,结果只能知道大约有多长,不像用尺来量出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四、回顾反思。
1、 回顾反思。
提问:现在知道在没有尺或不需要测量得很准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
请小朋友回顾找“身体尺”和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想想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明确:用“身体尺”测量很方便,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帮我们记住长度单位等等,只不过不太准确,如果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得用尺量。
2、 活动小结。
指出: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尺”,知道了用这些“尺”怎样量出大约1米的长度。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很方便。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得借助于尺,这需要我们自己灵活选择。
1、 合理选择。
引导:认识了四种“身体尺”,你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拃、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那测量要选用哪种“身体尺”呢,比如:量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量黑板、教室的长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拃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小结: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身体尺”来测量。
2、 实际测量。
要求: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
现在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选择在教室还是校园测量,准备测量教室或校园里的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
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帮助适当调整。
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测量,要求先分工明确再活动,并提示如果自己小组测量结束了,而别人还没有量好,自己可以再选择一种物品量一量。
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结果。
3、 交流汇报。
交流: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小组长汇报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种情况:
(1)我测量的是.......长度是........步。
结合汇报,根据实际情况提问测得的结果转化成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是多少,并适当指导,让学生体会可以结合“身体尺”的长度和1米的关系,推算结果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2)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
结合交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通过学生解释、交流,感受不同的人“身体尺”的长度可能不相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定相同。因此,用“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未必准确。
指出:人的身高不同,“身体尺”的长度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长度,结果一般会不一样。可见,“身体尺”一般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不需要准确结果的时候用来测量,结果只能知道大约有多长,不像用尺来量出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四、回顾反思。
1、 回顾反思。
提问:现在知道在没有尺或不需要测量得很准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
请小朋友回顾找“身体尺”和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想想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明确:用“身体尺”测量很方便,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帮我们记住长度单位等等,只不过不太准确,如果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得用尺量。
2、 活动小结。
指出: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尺”,知道了用这些“尺”怎样量出大约1米的长度。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很方便。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得借助于尺,这需要我们自己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