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
教材简析
1、内容: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
2、地位: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例题分析: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重难点: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
5、突破重难点措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习目标:
1.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4.学生通过叙述除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学生初步了解除法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学习目标1、3、4)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
这里创设坐缆车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动,再把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学习目标1、3、4)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 ,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学习目标1、2、3、4)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 3人 每人( )枝]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3)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学习目标2)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 15÷3=5 24÷6=4
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学习目标1、3、4、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有了认识除法算式的初步基础,因此减少了教师的讲述,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完整表达的机会。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学习目标1、2、3、4、5)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基础部分:
1、先圈一圈,再写算式。(学习目标1、3、4)
(1)8只兔子,每4只一笼,要放( )笼。除法算式:
(2)9个五角星,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除法算式:
2、写成除法算式:(学习目标2、5)
(1)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2)被除数是20,除数是5,商是4.
3、妈妈买了12个梨给芳芳。(学习目标1、3、4)
(1)如果芳芳每天吃2个,( )天吃完。除法算式:
(2)芳芳用4天吃完,平均每天吃( )个。除法算式:
拓展部分:
有12个圆,如果把它们摆成横行和竖行都是4个圆,行吗?摆摆看。(学习目标1、3、4)
家庭作业:
补充习题。
六、资源提供:
见FTP内网二年级数学资源文件夹:认识除法资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