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老师在例1的教学中提示学生可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因为有些学生摆小棒时是无序思考的,因此可能出现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有的同学通过算一算、画一画发现“长加宽的和等于周长的一半”,他是有顺序的思考的,4种摆法是非常有序的:宽是1米,长是8米;宽是2米,长是7米;宽是3米,长是6米;宽是4米,长是5米。因此就找出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在学生通过摆、画、写、算明确有4种不同的围法,并且探索出“长加宽的和等于周长的一半”后,这时再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来一一列举,我设计的表格多出两行,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出现遗漏或重复的情况,然后对比有序和无序的表格,这样学生就深刻体会了列举时要有顺序的思考,注意不重复、不遗漏,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使学生体会到有序思考的优越性。以上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汪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事物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一开始给学生呈现生活化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通过画面欣赏、分类辨析、勾画特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身边的平行线、生活中的平行线,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有用的数学,在学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做中学”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汪老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思考、做中质疑、做中学习、做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想办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让学生在摆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时亲历创造平行线的过程,同时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到平行线的特点,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使亲身体验创造过程,在“做”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