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研究动态>>研究课教案>>研究课教案4
研究课教案4
研究课教案4
发布时间:2014-12-10   点击:   来源:   作者:蔡伯英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三上第71到第73页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 课型 新授 施教日期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2.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首次正确率达80%。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感受“从条件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意识,习得方法。 教学资源 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属于首次感知,所以感知、悟得显得很重要。虽然“策略”对于他们是第一次,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部分。比如在本册第一单元中,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乘加或乘减”等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两问”的实际问题时,已经初步体会根据条件求问题的思路,只不过在前面的学习中都出示中间问题。例如“黄瓜有5行,每行12棵。黄瓜有多少棵?番茄有30棵,黄瓜和番茄一共有多少棵?”如果把中间问题“黄瓜有多少棵”拿掉,那么就可以视为“根据条件解决问题”类型的实际问题了。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修改调整 一、口算(2分钟左右) 20÷6= 64÷7= 44÷5= 43÷9= 34÷4= 58÷8= 直接写出结果,集体校对、订正。 二、指导审题(5分钟左右) 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 2.小组交流: a.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b.要求什么问题? c.“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3.全班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 预设:a.题中有两个条件。b.求两个问题。c.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依次类推。 三、自学解题(13分钟左右) 1.独立探索。 a.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写出过程。 b.你能想出第二种方法吗? 2.全班交流。 分析收集的各种方法。 3.回顾。 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适应练习。 完成第72页第1、3题。 第1题:思考:有哪些条件?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什么? 第3题: 思考:根据条件你能知道什么?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思考? 提示:可以画画图,用圆圈代表小朋友。 四、总结提炼(2分钟左右) 1.小组交流: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四道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方法: 相同的地方:从条件想问题。 不同的地方:有直接列式的,有画图解决的,有一一列举出来的。 五、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 完成第73页第2、4、5题。 1.独立练习。 2.集体交流: 第2题:第2次弹起的高度为什么用“8÷2”? 第3题:根据“白地砖8行,每行15块”可以求什么?为什么用120-70,就求到花地砖的块数了? 第5题:每次是前一个的2倍,画的圆圈要一样大。 六、课堂作业(8分钟左右) 1.完成《课课练》第55页。 2.任意选择下面的两个条件,说说你能求到什么? 图图有15张邮票; 哪鹅的邮票张数是丽丽的3倍; 丽丽有30张邮票。 七、家作 《补充习题》第68、69页。 揭示课题,口述目标。 →随机抽取一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 →帮助学生理解三个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最后一个。 追问: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条件,你马上能求出一个什么问题? →教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 预设:列举、列式等。 →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 →帮助提炼方法,总结经验。如:读清题意,从条件开始想,可以列式可以列举。 →先出示左图,再出示右图。 先出示前两个条件,再出示第三个条件。 →先不出示括号里的要求。 引导学生间相互补充、完善。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 →总结:不管是列式、列举、画图,我们都要从条件开始想问题。(板书) →巡视指导,关注学困生。 组织集体交流。提问: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提示:要找到有关联的两个条件才能求到适当的问题。 【教后反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