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时间:2014-12-10
点击:
来源:
作者:蔡伯英 |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三上第71到第73页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
课型
新授
施教日期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2.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首次正确率达80%。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感受“从条件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意识,习得方法。
教学资源
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属于首次感知,所以感知、悟得显得很重要。虽然“策略”对于他们是第一次,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部分。比如在本册第一单元中,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乘加或乘减”等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两问”的实际问题时,已经初步体会根据条件求问题的思路,只不过在前面的学习中都出示中间问题。例如“黄瓜有5行,每行12棵。黄瓜有多少棵?番茄有30棵,黄瓜和番茄一共有多少棵?”如果把中间问题“黄瓜有多少棵”拿掉,那么就可以视为“根据条件解决问题”类型的实际问题了。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修改调整
一、口算(2分钟左右)
20÷6= 64÷7= 44÷5=
43÷9= 34÷4= 58÷8=
直接写出结果,集体校对、订正。
二、指导审题(5分钟左右)
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
2.小组交流:
a.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b.要求什么问题?
c.“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3.全班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
预设:a.题中有两个条件。b.求两个问题。c.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依次类推。
三、自学解题(13分钟左右)
1.独立探索。
a.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写出过程。
b.你能想出第二种方法吗?
2.全班交流。
分析收集的各种方法。
3.回顾。
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适应练习。
完成第72页第1、3题。
第1题:思考:有哪些条件?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什么?
第3题:
思考:根据条件你能知道什么?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思考?
提示:可以画画图,用圆圈代表小朋友。
四、总结提炼(2分钟左右)
1.小组交流: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四道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方法:
相同的地方:从条件想问题。
不同的地方:有直接列式的,有画图解决的,有一一列举出来的。
五、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
完成第73页第2、4、5题。
1.独立练习。
2.集体交流:
第2题:第2次弹起的高度为什么用“8÷2”?
第3题:根据“白地砖8行,每行15块”可以求什么?为什么用120-70,就求到花地砖的块数了?
第5题:每次是前一个的2倍,画的圆圈要一样大。
六、课堂作业(8分钟左右)
1.完成《课课练》第55页。
2.任意选择下面的两个条件,说说你能求到什么?
图图有15张邮票;
哪鹅的邮票张数是丽丽的3倍;
丽丽有30张邮票。
七、家作
《补充习题》第68、69页。
揭示课题,口述目标。
→随机抽取一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
→帮助学生理解三个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最后一个。
追问: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条件,你马上能求出一个什么问题?
→教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
预设:列举、列式等。
→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
→帮助提炼方法,总结经验。如:读清题意,从条件开始想,可以列式可以列举。
→先出示左图,再出示右图。
先出示前两个条件,再出示第三个条件。
→先不出示括号里的要求。
引导学生间相互补充、完善。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
→总结:不管是列式、列举、画图,我们都要从条件开始想问题。(板书)
→巡视指导,关注学困生。
组织集体交流。提问: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提示:要找到有关联的两个条件才能求到适当的问题。
【教后反思】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