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细节,提亮互动课堂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在捕捉教学细节上,反映着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我们对一些教学细节常常是熟视无睹、微不足道、“忽略不计”,而这些大师们却以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及时地发现与捕捉,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常常把这些教学细节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一、在数学教学中,变“老师讲”为“学生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启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思维去活动去求新、求异。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只起一个组织者和“顾问”的作用,尽可能把时间让给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一个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对有创建、有创新的见解,更应让学生充分去讨论、分析肯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保护每一朵迸发的火花,保护他们创新的意识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边长为1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长方形的周长?” 我先不讲,让学生自己做。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论能列算式(15+15+15)×2,当我把算式写在黑板上时,于是又有学生提出(15×2+15)×2,这时我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殊情况列式15×6,这些算式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我的一席问话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使学生对这些解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欲望就在应用题的列式、讨论中得以实现,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变“静坐听讲”为“动手操作”,让学生多做实物操作,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
例如,讲到“植树问题”时,让学生用小树模型在泡沫塑料板上“植树”,他们一动手“植树”就发现“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下“棵数”与“段数”的关系,促进学生分析能力,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三、在数学教学中,变“模仿——重复”为“探索——发现”,让学生互相合作,培养协作能力和探索能力。
当老师讲完一个问题,让学生练习时,尽可能提高教学内容难度,保持一定的剃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尽量开发和挖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因素。
例如,表内乘法口诀的复习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完成一张表格乘法表,然后仔细观察这张表,找出其中数字排列的“秘密”来,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补充研究。既培养了协作精神,又培养了探索的能力。
四、在数学教学中,变“划框定调”为“自由思考”更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
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用综合法来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则喜欢用分析法;也有的学生把综合法和分析法齐头并进;可有的学生喜欢用算术法解题;还有的偏爱列方程或比例知识解。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甲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乙加工一个同样的零件只需4分钟,两人同时合作一段时间,一共加工了720个零件,求甲加工了多少个零件?”根据题意,有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为:720÷(4+5)×4;有的学生用方程解答为:解:设甲加工x个,5x =4(720- x);而有的同学用比例解答为:解:设甲加工 x 个,x:(720- x)=4:5;以上三种方法代表了学生解法的认知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潜能。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它的思维难度往往较大,我们应根据不同解法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去探索,去“发现”,寻求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的本质,更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弘扬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接班人,这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一、在数学教学中,变“老师讲”为“学生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启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思维去活动去求新、求异。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只起一个组织者和“顾问”的作用,尽可能把时间让给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一个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对有创建、有创新的见解,更应让学生充分去讨论、分析肯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保护每一朵迸发的火花,保护他们创新的意识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边长为1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长方形的周长?” 我先不讲,让学生自己做。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论能列算式(15+15+15)×2,当我把算式写在黑板上时,于是又有学生提出(15×2+15)×2,这时我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殊情况列式15×6,这些算式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我的一席问话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使学生对这些解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欲望就在应用题的列式、讨论中得以实现,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变“静坐听讲”为“动手操作”,让学生多做实物操作,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
例如,讲到“植树问题”时,让学生用小树模型在泡沫塑料板上“植树”,他们一动手“植树”就发现“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下“棵数”与“段数”的关系,促进学生分析能力,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三、在数学教学中,变“模仿——重复”为“探索——发现”,让学生互相合作,培养协作能力和探索能力。
当老师讲完一个问题,让学生练习时,尽可能提高教学内容难度,保持一定的剃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尽量开发和挖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因素。
例如,表内乘法口诀的复习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完成一张表格乘法表,然后仔细观察这张表,找出其中数字排列的“秘密”来,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补充研究。既培养了协作精神,又培养了探索的能力。
四、在数学教学中,变“划框定调”为“自由思考”更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
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用综合法来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则喜欢用分析法;也有的学生把综合法和分析法齐头并进;可有的学生喜欢用算术法解题;还有的偏爱列方程或比例知识解。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甲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乙加工一个同样的零件只需4分钟,两人同时合作一段时间,一共加工了720个零件,求甲加工了多少个零件?”根据题意,有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为:720÷(4+5)×4;有的学生用方程解答为:解:设甲加工x个,5x =4(720- x);而有的同学用比例解答为:解:设甲加工 x 个,x:(720- x)=4:5;以上三种方法代表了学生解法的认知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潜能。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它的思维难度往往较大,我们应根据不同解法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去探索,去“发现”,寻求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的本质,更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弘扬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接班人,这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