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研究成果>>《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王红霞)
《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王红霞)
《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王红霞)
发布时间:2015-01-21   点击:   来源:   作者:王红霞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即把它作为第一教时(原来在教学中它一直放在第二教时),因为在其他班级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凑十”这个概念并不能完全接受,甚至在摆小棒以后,方法不能掌握,特别是要把学具操作的的过程写成算式时,他们无从下手,那么我就先给他一个较为单一的算法,即:全部都是九加几的加法,效果会怎样呢?我重新设计教案,重新做课件,把我在其他班级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再进行深度思考,因此,可以说本次责任杯又让我多了一份挑战的勇气和信心,课后,与听课老师做了反馈,告诉他们自己设计的教学意图。我觉得,多一些尝试或许能够另辟奚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原有的基础是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而这节课的目的是找到如何解决9加几的加法,凑十是怎么来的,如何用算式把过程记录下来。
片段一:
……
师: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本领的还有一只快乐鸟,不过在学习新本领之前,我们先要进“聪明屋”里瞧瞧,原来的本领都掌握了没有。
1、 圈数:怎样圈,才能一眼就让别人知道苹果的只数“(10个一圈)
2、 口算:9+1+2= 7+3+6= 8+2+1=
3、 填数:10-( )=8 ( )+4=10 ()-7=3
4、 怎样算得快?9+1+2= 9+1+4= 9+1+5= (根据三角形三个顶点上的数)
……
评析: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这四个步骤的复习环节,其实也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其中:如果两个数可以凑成十,再加上第三个数,这样计算起来就会更方便。事实证明,这样的铺垫还是有实效的,至少他们在解决新的问题时自觉地提出先要凑成十,更能方便计算。
片段二:
……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摆小棒,找到9+5的和是多少,在你的左边摆上9根小棒,在你的右边摆上5根小棒,想一想怎样移动,可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他们的和是多少?
生:每一个小朋友都开始摆小棒,师巡视。
然后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板书:
          9 + 5=(14)                    9 + 5 =(14)
(10)( 1)(4 )             (4)(5)(10)
……
评析:孩子们借助学具很快地理解了“凑十”的意思,课堂上我是一个数的分与合,马上接着就问用算式怎样表示,这样把算理的分析和算式联系在了一起,综合后的效果不错。在孩子们摆放学具时,我并没有规定方法,目的就是鼓励孩子们算法的多样化。其实无论是分拆9还是5都可以得到14,关键是这两种解法的第一步都是凑十,进一步强化了凑十的方法和概念。我发现用学具帮助孩子发展数概念的内涵,进行思维,更容易让小朋友掌握方法。
片段三:
……
师: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计算了9+5,都得出了和是14,那么肯定有小朋友要问,我到底应该用哪一个方法更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到题:小猪和小毛驴一起搬砖头,小猪搬了9块,小毛驴搬了2块,那他们一共搬了几块砖头呢?请你用学具摆一摆,找出他们的和是多少?
生:大家一起动手摆。
师:谁愿意把你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生:我是这样摆的,从2里面拿出一个1给9,让他们凑成十,所以我只要移动1根就可以了。
生:我是这样摆的,从9里面拿出8根给2,让他们凑成十,所以我要移动8根。
师:你们两个小朋友的方法都很好。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会选择第一个小朋友的,因为他只要移动一根,还有一个小朋友要移动8根,很容易数错。
……
评析:到底什么是简单的方法,我不想直接告诉小朋友,在他们自己摆放学具的过程当中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移动少的小棒就比较方便,其实这里就蕴涵着一个方法,“看大数,拆小数”。自己发现的规律就会记忆深刻,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仅会两种方法,还知道如何选择更为简单的方法。其实,学习计算我认为关键的是每一个小朋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至于是否最简单,他们往往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那作为老师,我可以让孩子们体验什么是简单,至于他最喜欢的方法,那一定是他最拿手的,不用去计较是否一定是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
    这一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触,不仅仅是挑战了传统,而且自己从中还领悟出了许多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今年再教一年级,感觉完全不同,教材变了,孩子变了,我也变了,我们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