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理论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细节的生成策略(臧斌 12月份理论学习笔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细节的生成策略(臧斌 12月份理论学习笔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细节的生成策略(臧斌 12月份理论学习笔记)
发布时间:2014-12-03   点击:   来源:   作者:臧斌

 

“细节”从字面上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教学细节就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具体分解;是一个包含着现实的或潜在的师生互动的语言和行为单位,具有独立的教育学价值和意义。它形成和产生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并推动和促进着教学情境的进一步发展;它可能是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一、捕捉教学细节展现多彩课堂。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研究者和反思者,有时候却不能捕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忽视对这些最细微环节的处理,导致了种种不完美。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虽相当细小,但在课堂教学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价值。我们把课堂教学操作中产生的细节,根据其形成原因,分成以下三类:有课前预设的,有师生互动生成的,也有错漏造成的。我们试图捕捉这些有价值的细节,从而构建生命课堂,活力课堂和智慧课堂。  
1、 精心预设细节,构建生命课堂。  
不善于关注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一个闪光的细节,往往能体现一堂课的精彩。而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用心打造。我们不但要考虑上课前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趋向,也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面临问题时的学习和心理反应。新课程倡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势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设计合适的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作自然而巧妙的“创设”。预设教学细节,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主要一环教学活动,调整教学程序,赏识激励每个学生,让他们天天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优秀的学生要求方法上有所创新,对中等及偏上的学生则要求能用常规的方法,而对后进生则可降低要求。
教学细节具有教育性、伦理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好的教学细节体现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好的教学细节总是体现着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的“教育性”告诉我们,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我们以为“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我们所忽视和漠视的地方,常常隐藏着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作为老师已经习惯于做好充足的各项准备去直面一点准备都没有的学生,习惯于预设各种情境,盘算学生的反应及如何应付学生的方案,更是习惯于高高在上地把学生的想法牢牢地抓在预想范围内,然而当学生说出“我知道了!”“我早就会了!”时,我们精心设计的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的方案被打破了,为了将课堂教学继续实施下去,只能牺牲个别学生的“灵性”。那些“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那时侯我们只会想尽办法将学生往原路拉,并按照预设方案走完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2、互动生成细节,构建活力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应该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个活力表现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他自身必须是满怀热情的,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够和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作为学生,他在课堂应该能够体会知识技能不断积累的愉悦,合作学习,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体验成长的乐趣;而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场所,张扬个性的舞台。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一个完整的月饼,提问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学生很快就答出了二分之一。此时,在师生互动间生成了一个教学细节。教师又出示了半个的月饼,提问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学生稍停顿了下,回答:二分之一。再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半个的半个月饼,提问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学生回答:二分之一。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单位“1”的教学。尽管单位“1”的教学要在五年级时出现,这里教师没有引出单位“1”,但学生已隐约感受到了单位“1”。同时也为分数的大小比较作好了铺垫。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细微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多关注一些“细微事”,可以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关爱,这将成为师生间情感互融的催化剂。
又如在教学《加法竖式计算》时,当我教授完例题后。我出了两题尝试练习(705-245和305-187),然后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板演,两位学生必恭必敬的进行了演示。完成竖式计算后,第一位学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第二位学生踮起脚尖把计算结果写在了横式上。我进行全班讲评时,马上就有学生指出第一位学生错了。我请他站起来指出错误,他一本正经的说:“他错在横式上没有写结果。”我好一阵难堪,不过我还是表扬他,说:“你真细致。”同时我瞥了一下那位粗心的学生,她正伸着舌头,我本想批评她几句,以后要她引起注意,可我终究还是没有批评她。因为我发现我也有很大的责任----出示的横式写的太高了。于是我承认了疏忽,说:“这主要是我的责任,因为我把横式写得太高了。”这话一出,那个粗心的学生马上就坐得非常端正,接下来的课,她听得特别认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