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研究小结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致使探究气氛活跃、探究形式多样、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又如:可以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回答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等。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学生分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引导每组定好组长及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例如:在教学“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改变以往直接教学通分比大小的方法,在课前要求学生剪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一个平均分成4份,另一个平均分成6份,课上要求学生用彩笔分别涂出一个圆的3/4,另一个圆的5/6,并比较3/4和5/6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用4种不同方法比较出3/4<5/6,方法一:直接比较,把两个圆形涂色部分重叠,得出3/4<5/6。方法二:观察两个圆形中分别空出的1/4和1/6,因为空出的1/4>1/6,所以3/4<5/6。方法三: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3/4= 9/12 5/6=10/12 ,所以3/4<5/6 ,方法四: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因为3/4=15/20 5/6=15/18,所以 3/4<5/6 ,在四种方法中,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方法一、二好,直接观察,简单明了。”有的则反对:“如果每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都像这样剪图形,不是太麻烦了吗?”有的认为方法三、四好,适用面广,对于所有异分母分数都适用,有的认为方法三比方法四好,理越辨越明,最后学生一致同意方法三最好。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设计的练习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浅,他们的兴趣和情绪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题,增加练习的层次感,供学生选择。课堂练习设计可分为A、B、C三个层次,即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后进生只做A组和选做B组,中等生必须做A、B组和选做C组,优等生A、B、C组全做。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下面三个层次的练习。 A层(基本题) (1)说一说在我们的身边或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 (2)用各自准备好的小捧摆出—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指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 B层(发展题) (1)用三角板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2)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找出下面图形未知边的长度。(图略) C层(提高题)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图略) (2)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评比。这样就可以面向全体,各有所得,让优生能永不满足地探索研究,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全班同学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