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精彩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任何形式的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会、去创造、去落实。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即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这所有的一切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不看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因为,课堂教学占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大部分。而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我一直在思考,名师的课堂何以精彩?是课前灵动的预设?是名师诗意的语言?是师生默契的交流?是师生彭湃的语言?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课外资源的引进?还是美轮美奂的课件?一直到了今天,读了《名师课堂经典细节》,我才发现,我们与名师们差距最大的,居然是——细节!名师课堂的精彩源于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细节!一位教育专家坦言:“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细节的处理,堪称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志。上乘的教学,必定是把细节做好的教学。这本书,汇集了全国诸多名师教学中的经典细节,充分展示了名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魅力,呈现出名师处理课堂细节的高超能力,用一个个经典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一个道理:成功的课堂往往是由多个精彩的细节巧妙组合起来的。
深读此书,几点感慨颇深,遂觉学习之处,感悟之处众多。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最大的一个能力,就是他有一双聪颖的眼睛,一对敏锐的耳朵,善于去发现,善于去捕捉。哪些课堂细节发生的瞬间,都能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去捕捉,不让它们从眼皮底下溜走。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一课中,非常注意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抓住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学生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一个紧抓一个。“好,尊重你们的意见,再研究一个问题。”“小明身高135厘米,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他在河里嘻水会不会有危险?”等等,针对课堂的变化,抓住细节,完成对生活情境的辨析。又如,李烈在《数的整除》一课中对细节的捕捉。他善于捕捉各种机会,用联想训练,选择卡片等形式,辨析易混淆的某些概念,使学生明了,可以说72是8的倍数,而不能说7.2是8的倍数。在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概念的时候,就捕捉这种细节。
正是这种善于捕捉细节的能力,才使得课堂更为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在平时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