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师的《认识平行》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实践证明,让他们投入到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去,动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提供给学生许多不同的学具,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具制作平行四边形,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通过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方格纸上画一画。通过用直尺在白纸上画一画,发现“对边平行”这一特征。用图形摆一摆。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教学到这里,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去验证,对 “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
2.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老师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教学为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也实现了这个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发现获得的,而不是老师教给他们的。老师先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为学生创设了继续探索的空间。老师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仔细地观察,自由地表述,培养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臧老师的《一一列举》本课是设计思路分为三个环节,即“呈现情境,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感悟策略”---“翻阅课本,沟通联系”。
(1)呈现情境,揭示课题。教师概括解决问题的过程,先将发车的时间依次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解决同时发车的时间问题,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2)自主探究,感悟策略。这部分的教学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先通过学生“用18根1米的栅栏围长方形羊圈,有几种围法”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究,生成多种形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画图、算式、分成等等;然后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中找出相同的地方,即长+宽=9米;接着针对长+宽=9米的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根据周长围成一个长方形,就需要确定长和宽的数据,而确定长和宽的数据可以根据长+宽=9米的数量关系来一一列举;最后,根据列举出来的四种情况,计算面积,帮助“张大伯确定围羊圈的方法”,并体会掌握“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和宽的数据越接近,围成的长方形面积越大”的规律。通过征订杂志的规定(最少订一本,最多订三本)的规定自主解决“有几种征订方法”的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用先分类后列举的经验,在教师评价方法的同时,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即由画图、列表到算式的过程。这样做既让学生积累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又为形成书面解决问题的形式提供了参考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