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
(二)教材简析: 教材第44~46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虽然不多,却比较复杂,尤其是各个月的天数不都一样,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年、月、日的内容,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他们掌握年、月、日的知识,不能光靠机械接受与记忆,需要优化的认知结构来支撑。所以,教材大力改变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比较复杂,各个月的天数不尽相同。1年、1月、1日的时间比较长,不能像认识1分、1秒那样可以看着钟表感知,所以形成年、月、日的概念比较难。但是,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年、月、日,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常识,他们对年、月、日不是完全陌生。教科书利用年历卡为学具,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已有经验,收集年、月、日的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1. 印出2014年的年历,为学生提供学具,指导他们在年历卡上学习年、月、日的知识。 2014年是平年,它的年历卡里蕴含着年、月、日的一般知识。教材把观察年历作为学习年、月、日知识的起点,为此有很细致的具体安排。 (1) 提供学具,引导学生了解年历里的内容。 教材首先让学生在年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从而了解年历的构成,学会观看年历,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寻找自己生日,要在年历上找到有关的月份和日期,这就学会了观看年历,为收集其中的年、月、日知识作了准备。教学时,要结合观察与交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年历上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每个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一、二、三、四、五、六、日分别表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1、2、3……表示每个月的1日、2日、3日……在年历上能找到一年里的每一天。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年历上收集信息,并相互交流。 教材问学生“在年历上还能知道些什么?”引导他们从年历上收集信息,把刚才找自己生日时对年历的初步感知一点一点地讲出来。如,一年里有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共12个月;一个月里有1日、2日、3日……许多天,各个月的天数不完全相同。这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年历,陆续找到并逐一说出来,从而初步了解年、月、日。 2. 填表整理各个月的天数,教学大月与小月。 教材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一张表格,整理知识。让他们更加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分类,得出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哪个月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在此基础上,意义接受“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二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等知识。 3. 采用多种办法,帮助学生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 日常生活要求人们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学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学应想办法帮助他们记忆。 教材安排学生在填写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大月涂红色,小月涂绿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把天数相同的月份分在同一类,涂上相同的颜色;把天数不同的月份分在不同类里,涂不同的颜色。教材要求学生交流涂颜色时的发现,说出一年里有几个大月,是哪些月份;一年里有几个小月,是哪些月份;二月有几天,为什么它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大多数学生通过涂色和交流,能够记住一年里各个月的天数了。 为了帮助学生长时间记住大月和小月,教材鼓励他们交流记忆的办法,其中有些记忆是十分好的。如一年里有七个大月、四个小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份(一、三、五月)是大月,双数月份(除二月外的四、六月)是小月,7月以后的双数月份(八、十、十二月)是大月,单数月份(九、十一月)是小月;七月和八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教材还介绍了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供需要的学生使用。 4. 计算2014年有多少天,重温一年中各个月的天数,检查记忆效果。 “试一试”计算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学生计算一年的天数,会采用各种算法:可能把各个月的天数依次连加;可能按7个大月、4个小月以及2月的天数,分段计算再合并;还可能有别的算法。交流并比较各种算法,体会和理解简便算法,有利于学生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结构。算出的“一年365天”应要求学生记住,这是一个常用的数据。 5. “想想做做”里编排两个练习内容。 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里列举许多有意义的日子:有我国的重要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中国共产党诞生日;有国际性的节日——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国际妇女节、国际残疾人日;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确定的节日——中国教师节、中国植树节、全国爱耳日、爱眼日、爱牙日等。列举这些节日,除了其教育意义,还能让学生感受不同月份、不同日期表示不同的时间。所以说,年、月、日是常用时间的单位。 第4题说出一年中相邻的两个大月,计算这两个月一共的天数;说出四月份的有多少天,计算合几个星期零几天,有巩固年、月、日知识的作用。 (三)学习目标: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年×月×日,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你知道这些信息里都包含哪些信息吗?(年、月、日、时、分) 2.解题: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年、月、日。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观察、统计。 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14年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指名展示统计结果,教师相应板书。 讨论:观察黑板上2014年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3)认识大月、小月。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口答,教师适时归纳。 ①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②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③2月有28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4)记忆大月、小月。 提问:你有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①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双数月是大月。 ②拳头记忆法:(出示教材第45页拳头图)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③儿歌记忆法: a.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b.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2.试一试。 提问: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指名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预设: 方法一: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 31×7+30×4+28=365(天) (让学生重点掌握方法二) 小结:2014年全年有365天。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具体日期,再独立在年历上圈出来,最后集体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并说说分别是星期几。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 4.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一年的元旦。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六)资源提供: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