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教前思考:
教材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重在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解题策略。由于学生对策略的含义并不太清楚,因此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最后的老师,为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创造了去商店消费的情景。
本单元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体验并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
孩子们在分析数量关系以及写数量关系式上还存在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说慢一下,带着孩子们分析,多让孩子们自己说数量关系式。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依据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策略价值,增强策略意识,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要求:请你选择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小结:这么多同学想说,说明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提出很多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问题:这天,小明和爸爸也来到了这家商店……
二、教学例1,体验策略
1.首次体验
(1)理解问题
提出要求:小声把问题再读一读,你有不懂的地方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
小结:交流真是个好办法。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2)分析数量关系
启发:那么,怎样求剩下的钱?根据你的经验,要求剩下的钱,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提出要求:你能把上面的想法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完成填空)
剩下的钱=( )的钱-( )的钱
进一步启发:根据数量关系,再对照题目条件想一想,要求“剩下的钱”,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知道了“带来的钱”,不知道“一共用去的钱”)所以,要先算什么?(先算“一共用去的钱”)
让学生互相说说解题思路。
(3)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为什么选择“130元”和“85元”这两个条件?(突出:要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用去的钱最少,才能使剩下的钱最多。)
(4)简要回顾
2.再次体验
出示例题中的“想一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出:要使找回的钱最少,就要买价格最贵的帽子。
启发:根据你的经验,要求找回的钱,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进一步启发: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吗?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3.回顾反思
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连续解决了“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现在回顾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是怎样去想的?
点拨:抓住什么想?怎样去想?这样想有什么好处?
突出:抓住问题去想,根据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式,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揭题。
三、指导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出要求: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吗?
进一步启发:根据数量关系式,你认为还缺少什么条件?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呈现题目后,启发: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依次出示两个问题,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要求他们依据数量关系式说说各应先算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后,追问:列式时,你选择了哪些已知条件?是怎样想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学生各自独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进一步突出可以“从问题想起”。
四、全课小结
用一句话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教学《从问题出发》这一课时,先结合运动服饰商店这一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探索、推理等活动感悟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例1教学时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找到并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列算式解答、回顾反思解题过程。具体操作如下:1.正确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2、凸显“从问题出发”的推理特点与方法,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3.变化题目,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反复体验“从问题想起”的推理思路,初步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感悟策略的价值,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指导作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不足之处:从例题到巩固练习题的解题方法按部就班,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