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提倡合理运用“课课练”教学环节,能有效督促学生参与到身体锻炼活动中去,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达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教学目标。经过一学期的尝试运用,在学生体质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课堂中练习内容有了一定的补充和丰富,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自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运用后的反思与建议:
1.体育课堂中安排的“课课练”的内容应该提早写进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中,安排的练习内容的应该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练习的全面性,并要与主教材进行合理搭配。如:主教材是上步投掷垒球,主要都是上肢手臂练习,在本课安排的“课课练”练习内容,就应该考虑安排下肢练习内容,以求学生身体素质平衡和全面发展。
2.体育课堂中安排的“课课练”应该合理安排在课的主教材教学结束或准备活动之后,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或组织形式的需要穿插于主教材中,练习时间以8-10分钟为宜,时间过长会冲淡主教材的内容,过短又达不到增强身体素质的效果。
3.体育课堂中安排的“课课练”练习内容的负荷的大小也应该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如果本节课练习密度和强度已经很大了,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学生过渡疲劳,相反,学生参与练习的负荷不大,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适度疲劳感,以求达到增强学生身体体质的目的。
毛振明(2011)老师在重提“课课练”时要我们注意“千万不能让“课课练”回到“枯燥无味”的老路上。”但是“课课练”如果不能够在时间条件上解放,很可能难以避免重蹈“体能训练模式移植和稼接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覆辙,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课练”可能难以达成,因为曾经我们热议的“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就是答案。
三、从“整体观”出发,“课课练”可能出现新的形态
以上的“可能”注定了“课课练”不仅仅,也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回归,而应该是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吴键(2011)老师从目标必须更准确、形式必须丰富多样、借助器材的创新或改进三个方面给大家描述了“新课课练”;王志强(2011)立足于常态课堂,从教学设计、内容、方法和评价,创新发展“课课练”,但还是没有能够突破时间的桎梏。
以上几点是本人教学中合理安排“课课练”教学环节的一些思考,我们合理在课堂中运用“课课练”其目的是:在每节体育课增加身体素质“课课练”练习内容,丰富体育课堂的练习内容,能够使学生明确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自主制订体育锻炼计划的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项数据的合理提高,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