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一次校本教研的公开课上,老师教学7的乘法口诀,上课前,老师精心准备了7棵苹果树,每棵树上画了7个漂亮的红苹果,准备以这些图片作为学习材料来探究每一句口诀,本文转自免费数学资源网 {域名已经过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当老师刚贴上图,宣布课题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我已经会7的口诀了!”接着立即有好几个学生响应:我也会了!下面的同学也热闹起来了,还有人一七得七、二七十四地背了起来,教师愣了一下,接着说:“你们真的会了吗?那你们知道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吗?”顿时,一句生硬的话语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给浇灭了。孩子们沉默下来。很快,老师也意识到这样说有所不妥,马上微笑着说:“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很好,那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接着,老师很努力地引导学生思考,而从后面的教学看,这节课的设计也很完美,但就因为这里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课堂上始终生硬地、被动地接受学习任务。课堂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心得体会:思考:面对学生超出预设的回答,我们教师的表现说明了什么?1、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习惯于地将学生的思维牵引进预设的圈内,而当学生说出“我会了”,“我知道了”,打破了教师精心预设的方案,教师就无法面对了。为了将自己的设计实施下去,只有拼命将学生往“原路”上拉;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仍然要求学生照预定的教案走,这样,学生的灵性会慢慢被磨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始终停留在理论上。2、老师低估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不相信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掌握新知,不给学生展示感悟和发现的机会。没有认识到有活力的课堂来源与“课堂生成的精彩”的尊重与引领,扑灭了学生产生的思想火花。3、老师教学经验不足,不能灵活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尺度。借机施教,明断暗收,为我所用的教育机智还不够。错失了最好的教育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