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倾听是一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学会倾听也是我们教师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细节处更是如此,只有学会倾听才会去发现更多精彩的细节。它具体体现在尊重学生的思考,观察的学生发言。然而上课时,我们一心只惦记着对时间的把握,惦记着下一个环节的内容,惦记着自己的下一句过渡词,惦记着学生的发言是否符合课前的预设,惦记着教学目标能否最终达成,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倾听和观察学生那儿。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完美,但由于缺乏精彩的细节,还是让人感到一丝遗憾。学生的一个回答,一个提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生成一次精彩。教案是死的,而课堂则千变万化,面对课堂的生成和突发事件,教师应该先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课堂质疑,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在倾听中捕捉亮点,在倾听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主探索,拓展思维。课堂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是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与重要的“动态生成点”擦肩而过,就会在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痛失良机。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在需要时才做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里面,我们老师要关注孩子的回答,遇到精彩的回答,我们一定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笔者曾听过二年级的一节估算的练习课,在练习“47+35=”的时候,一个孩子的估算结果是80 ,老师没有按照常规的“四舍五入”的方法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问:“你的估算结果与其他同学不一样,说说你的的思路好吗?”孩子大大方方地说:“我的估算结果是把47看作50,估多了,就应该把35少看,估130,估算结果应该是80。”多精彩的回答,多有创意的思维!正是老师的正确引领,及时肯定和鼓励这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及时地给予评价,孩子的创新思维方式才得到了肯定,下次再遇到此类问题,孩子会想办法把误差降到最低点,能用多种办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心得体会:要让评价的作用落到实处,评价就要有个性,针对不同的情况应有不同的评价语言,不能总说“你真棒”之类单调浮泛的语言。如当只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并答对了,教师可以评价:“知道吗?老师不仅为你清楚的回答而惊喜,更为你的勇气所折服!” “你真了不起,能把某某同学的意思更具体的告诉我们,谢谢你。”这样的话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