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评价和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课,这是新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蒋老师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创设有效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蒋老师拿出了学生在低年级时的合照,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完全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课尾时,蒋老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使数学知识既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了数学,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问题为切入点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蒋老师在教学图形的放大时,没有直接出示变化前后图形的长、宽数据,而是将教材提供的有些过于简单的内容充实材料,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学生生动地思维活动:要研究长方形图形的变化规律,你认为可以从研究什么变化入手?学生有的认为可从周长的变化入手,有认为可以从面积的变化入手,还有的认为可以从长、宽的变化入手。这样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课标理念。又如:在认识了怎样的比表示放大,怎样的比表示缩小后,蒋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判断时有什么窍门吗?”使学生不知不觉发现了比的前项大于后项的比表示把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小于后项时表示把图形缩小。动态生成式的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反复比较,层层推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图形到生活实际,进行反复比较,使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