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我们现在的教育群体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四个老人宠着一个孩子,孩子的虚荣心很强。因此,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把握住课堂的评价,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假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如我所想,不经意地说:“这位小朋友回答的不够完整,谁补充?”“刚才其他小朋友已经说过了,不要再重复了!”……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以至于不想再发言。同样的情况,如果换一种说法:“你虽然只答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还有补充吗?” “说错了,没关系,仔细动脑筋,再来试试好吗?”如果有学生重复了前一个的回答,教师还可以这样说:“你肯定认为这个很重要,所以想再提醒大家一下,对吗?一句看似简单、普通的评价,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尴尬的情绪,和风细雨般的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错误,也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情感交流。学生自然会没有任何负担的投入学习了!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对于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尽管不起眼,但它都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只要我们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左右逢源,出奇制胜,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迷人!
体会:有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控制手段。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标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开始我这样问:“你去游泳,安全吗?”生答:“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安全,带救生圈。”我追问:“真的安全吗?” 生答:“有大人陪我们去,安全。”没办法,我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0米,是浅处1.20米,中间1.40米。很显然,我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学生无法了解我的意图,难以引起他们的数学思考。反思后,我经过推敲,这样问道:“有个冒失鬼,看了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以为自己身高1.46米,便往水里跳,他这样做会安全吗?”这样的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领会了我的意图,他们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了平均水深的含义,避免了不必要的折腾。由此可见,两个班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