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认物体》(苏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教学预设: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实际教学:在第一个环节“搭积木”中,教师就发现学生对乒乓球非常感兴趣。因为乒乓球放在平滑的桌面上要滚动,几次掉到了地上,所以好几个“不听话”的学生在忙着研究如何让乒乓球变得“老实”起来。教师看到了这一现象后,突发灵感,索性让那几个学生来介绍他们的实验成果。只见学生把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积木围成一圈,让调皮的球待在里面。教师及时地表扬了他们的发明创造,称赞他们是了不起的小小发明家,并且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师:为什么要把乒乓球围起来呢?
生:因为它会滚。
师:为什么它会滚呢?请你摸一摸。
生:因为它到处都是弯的、曲的,不平。
师: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球”。
生:因为它们不会滚。
师:它们与球比,有什么不同呢?再请你摸一摸?
生:平平的。
师:再请你把这些积木分成两堆,好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成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两堆,并直观认识这两种形体。
师:那么这种积木(圆柱)你们认为是放在里面好呢,还是围在外面?
学生之间出现了两种意见,通过各自派代表来进行操作演示、说理辩论,最后得出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也有一个会滚的面。
为了进一步感知四种形体的不同,这位教师还组织了一个课间游戏:小小运动会。请四位同学分别用垫板托着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来赛跑,而且不能掉地。先请学生预测一下他们的名次。学生们一致认为托球的肯定是最后一名,因为在跑的时候球肯定要滚下来,圆柱可能也会滚下来,得看托的人怎么放。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完全正确。
教师面对教学中的“小意外”——学生开小差,并没有简单的教育一下了事,而是在顺应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找到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现身说法;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逐步感受到四种形体的基本特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敏锐地发现了有价值的细节,立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使细节成为教学地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产生意想不到、预设不到的教学效果。其实,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意外发生,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这些教学细节,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学细节的落实不是探求理念的创新,而是对实践方法的一种更完善更完美的追求。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日常平凡的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精雕细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