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情境导入:夏天到了,树上的桃子成熟了。猴妈妈上山采桃子,采了6个桃。
出示问题: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成几堆,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动手分一分。(学习目标1、3)
(1) 一堆分1个,一堆分5个;
(2)一堆分2个,一堆分4个;
(3)每堆分3个。
……
教师把几种分法贴到黑板上。
2. 你能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学习目标1、3、4)
学生分类。
引导:按是否分得同样多分类。
3. 小结: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以生动的情境作为引入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营造了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以小猴分挑子活动的情境引入,触题自然有趣,学生充满兴奋,上课伊始便以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投入学习,这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开场白。
(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学习目标1、3、4)
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 哪幅图是平均分?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学习目标1、2、5)
1. 猴妈妈又采了2个桃,现在有8个桃,她带回家,小猴子们等不及要分桃了。
猴妈妈有个要求:每只小猴分2个桃。
提问: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谈话:每个小组也有8个桃,小组合作,试着帮猴妈妈分分看。
小组合作。
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我们按要求把2个桃作为一份分给1只小猴,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只小猴。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平均分的一种。
老师设计帮助老猴子分桃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愉悦地探索,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体验着学习知识的快乐。
通过观察、研究,自主地发现分食品的秘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而后老师适时的一句问话既强化对“每份同样多”的感受,又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笔。
(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 )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 )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 )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 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 )个一份,分成了( )份。
(2) 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 )个一份,分成了( )份。
3. 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五、作业设计: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因此本课的作业设计主要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圈圈画画,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