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研究动态>>研究课教案>>2016.1研究课教案(王红霞)
2016.1研究课教案(王红霞)
2016.1研究课教案(王红霞)
发布时间:2016-01-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红霞

  认识米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再通过测量进行验证
3、学生会联系生活实际恰当地选用长度单位
4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目标1)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这部分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用米尺和铅笔,身高及桌面长边的长度相比和活动,建立1米的表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通过比,看看。数数,算算等活动,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这样安排有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估计的意识,提高测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米时,要尽可能为每个小组分别准备一根米尺.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时,可以与第53页"想想做做"的第1、2、3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等。
2、教学试一试。(目标2,3)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试一试”可以先示范测量黑板的长:每量出1米的长度后做上标记,再接着量;边量边数一共有几个1米。如果黑板的长度不是整米时,则可以用“大约长几米”或“几米多一点”“几米差一点”来表述测量结果。估计和测量教室门的高度时,可以指派一两名同学进行操作,让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
三、巩固练习。(目标1,2,3,4)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口答。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测量,自己填写。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说说用什么估计,再实际测量。
4、 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
口答,并说明原因。
6、完成“想想做做”6。
(练习设计层次清楚,围绕帮助学生建立米,厘米的正确表象展开,从两臂的比画到填单位,比较大小,都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量一量又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些安排能促使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增强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