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机体能力。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的调节状态。
竞技体育最关心“身体素质”,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就不会取得好成绩。其实,“身体素质”已不再是竞技体育才有权谈论的问题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看看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如何。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才有可能制定出最适合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身体素质”是我们每一个人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
课课练是指针对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根据体育教学的原则,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所设计与讲授的每节体育课中,规划一定的时间板块,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的量与强度的身体练习。通过课课练,明确身体锻炼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课课练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提出的“体质教育”的产物,对增强学生的体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入90年代,“体质教育”被冷落,重视与运用课课练的热情也急转直下,渐至销声匿迹,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体质的每况愈下。(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二十年下降……)。
新课改发展到现在,面对学生体能素质和心肺功能日趋下降这一不争的事实,面对新课标下个别教师只注重学生兴趣、忽略身体练习的密度与强度的课堂教学。重提体育课课练的话题和提倡在体育课教学中运用课课练,督促学生参与到身体锻炼活动中去,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达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可见“课课练”又一次的被提到新的高度,在体育课中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更好的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于是,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在体育课中,身体素质“课课练”作为基本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助性练习,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