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的主战场,抓好课堂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素质课课练是体育课堂的组成部分,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非常的有必要。尤其对于中考体育来讲,素质课课练显得非常的重要。如何在体育课常规教学中落实素质课课练,达到对中考项目的渗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素质课课练与主教材内容形成互补
所谓与主教材内容形成互补就是弥补因主教材局部活动的限制,而造成的其它部位活动不足。比如在推铅球的教学中,主要是上肢用力,那么素质练习的内容就应该以下肢和躯干部位为主,既可防止因局部负荷过大引起的疲劳,又可弥补基本教材在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中的不足。再比如,柔韧素质的发展应与力量素质发展相适应,因为柔韧的发展应是在肌力增长下的发展,而肌力的增长快不能因体积的增长而影响关节活动幅度。力量练习是发展肌肉的收缩能力,柔韧练习能发展肌肉的伸展能力,因此力量结合柔韧的练习提高肌肉质量最为有效,即既能达到力量和柔韧的同时增长,又能保证关节灵活性的稳固。
2、素质课课练与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相适应
运动生理学理论和身体训练的实践都表明,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点,在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及时地优先发展该部分的素质效果最为理想,比如学生12—15岁左右发展快速力量效果最好;10—13岁速度的提高最快;13—14岁灵敏素质的提高最为显著,因此在选择练习内容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身体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就能使身体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素质课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体育课教学中,素质练习的内容间的不同搭配及其前后时间顺序,可影响学生练习的效果。如在快速跑等速度练习前,适当进行强度大,数量不多的短跳,对速度的发展是有益的;在力量素质的练习后进行速度素质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力量和速度素质等。
4、素质课课练促进学生薄弱环节的发展。
对于那些在总体水平上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从促进学生身体全面而平衡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抓好薄弱环节练习。比如有的学生上肢力量较弱,有的耐力较差,面对这种状况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作为“课课练”,以促进这部分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