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的回归的势头挺劲。从《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近两年的刊出的文章就可以读到信息。比如吴键老师的《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一》、毛振明老师的《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李京诚老师的《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党林秀老师的《重提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等,从标题就可以清晰体现。专家学者的引导,一线老师也开始进行“课课练”的一些实践研究,《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连续做了一些专题讨论。本文拟在“课课练”强势回归时,谈几点“可能”,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时间短”可能依然是“课课练”发展学生体质的短板
缺乏锻炼时间是学生体质下降的最直接、最表象的原因。几年之前,时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同志就说“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是没有得到保证的”(2007,中国教师报)。“用进废退”这是身体发展的自然规律,从生理学层面来讲,身体长时间缺乏锻炼,体质自然要下降,对于这个答案,我想大家是应该形成共识的。所以教育行政部门以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为抓手,要求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并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课外体育活动。
“课课练”回归,对于其在体育课堂中的时长,大家基本维持了传统的做法。比如吴键(2011)老师指出“课课练”必须有时间和负荷的保证……一般来说,“新课课练”至少应每周安排三次,每次持续时间在5~10分钟。王志强(2011)老师认为“课课练”锻炼的时间应以8~10分钟为宜,既不能过于短暂,使得身体锻炼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也不能时间过长,影响到运动技能的教学进程。党林秀(2011)老师则认为一般情况下“课课练”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40分钟的课一般占5~8分钟,80分钟的课占10~15分钟)。万立江(2011)为了加强“课课练”中的身体素质强度,可以把结束部分增加到8~10分钟。
从以上的表述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老师的观点“课课练”基本在10分钟之内,以期通过较大的强度和负荷,尽量使学生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但是正如李京诚(2011)老师所说“提高体能素质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单纯的体育课上的“课课练”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而且毛振明(2011)《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一文中明确指出“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课练””。因此从时间条件出发,通过“课课练”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是不是存在先天的缺陷?“时间短”会不会依然成为“课课练”发展学生体质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