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理论学习>>3月理论学习(白玉仙)
3月理论学习(白玉仙)
3月理论学习(白玉仙)
发布时间:2016-03-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白玉仙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现状与反思
课堂理答,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新兴名词。对于理答,目前还没有一个明晰的文字界定,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曾如是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
随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重视,理答行为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课堂上师生对话大量呈现,个中隐含着几许浮华,几许空洞,还有几分作秀。当这些师生间的“对话”“互动”经过时间的历练之后,留下的便是教师的课堂智慧。
     最近学校举行了“我与新课程同行”课堂展示系列活动,连续听了七节课,课堂中,教师的理答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现状分析
1、理答语言贫乏、单调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多进行激励性评价,于是我们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但细细听来不难发现,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批评、否定的少,夸奖、肯定的多,且总是“很好”、“真棒”、“真不错”、“好极了”等评价,不仅语言单调,而且没有程度的区别和量的轻重变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时,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们一个又一个的发言,不断地重复着“太棒了”、“棒极了”、“你能行”这样类似的、雷同的评价语言达28次,发生在17位学生身上。这样刻板、枯燥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但不能得到提高,就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泯灭。
2、理答语言含糊、失误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答问时,常出现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或者是教师教学预设中没有涉及的。这时,教师不能立即作出判断,常常会急中生智,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然后含含糊糊地问一句:“懂了吗?”学生也懵懵懂懂地点点头,然后就不了了之。我们往往认为这就是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而对学生“不对头”的回答少评价甚至不评价,殊不知这样会直接导致课堂评价语言的含糊与失误。
3、理答语言贬值、失真
新课程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为此大费心思,在课堂评价上大下工夫。如“你真了不起”、“你是最棒的”等评价语不绝于耳,奖励小红花、纪念品不厌其烦,摸脑袋、牵小手比比皆是,忽略了对学生不良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
引发思考
教师理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说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却忽视不得。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如果理答不当,就会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求知、思维的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理答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重视理答行为——智慧理答形成的根源
 理答最为首要的是表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在学生做答时,背对着孩子走向讲台、对学生的回答表情漠然或者忙于操作多媒体,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长此下去,我想学生肯定不愿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再者教师用这种漠然的情感对待学生,必然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造成师生间在情感上的隔阂,所以我们要重视自身的理答行为,要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在理答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回答,从表情、语言或者动作上做出及时的相应的反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行。
 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段: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说自己的算法。当生说到下面这两种方法时,结合情境图请学生在纸上(情境图抽象出的模型图)圈一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生:把12分成了10和2 ,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生:把14分成了10和4 ,12×10=120(先算12×10,也就是每层楼住12户,10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0个12,等于120)
12×4=28 (再算12×4,也就是每层楼住4户,12层楼能住多少户,表示12个4,等于48)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们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
师:看来你们的计算方法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虽然学生的回答非常的罗嗦,但自始至终,教师的目光没有离开孩子,在这位老师看来,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得出这个结果的思考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有效的理答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突出个性风格——智慧理答提升的关键
有些教师喜欢用‘好的’或‘错了’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或对学生的回答不作任何的评价,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流程而已,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笼统地知道对或错,并不了解对错的原因。这反应了我们的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欲做评价或者引导却又无言以对。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刻意营造一种热闹的,皆大欢喜的气氛,于是对所有学生的回答一律给予高度赞赏,缺乏客观评价。这容易使一些学生飘飘然,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有思想的学生会对教师这种不论是非,一律给予赞赏的假惺惺的理答产生怀疑,从而严重影响教师的尊严和威信。
    所以教师的课堂理答,应该有针对性,应该因人而异,课堂中教师理答虽是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决不能敷衍了事。
我们不妨来欣赏特级教师张齐华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精彩理答:
辨别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一组图
 
 
 
 
 
师:不着急,其实事先,张老师就给大家准备了这五个图形,放在你们小组的信封里,一会儿,张老师建议,每个小组的六位同学可以,大家可以先看这个图形,大胆地猜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完了后再六人合作,折一折,比一比,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可以吗?
学生猜,验证。教师巡视参与。
(师:有些小组出现争议了,没问题,把那些图形拿出来比画比画。)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挺有道理。
师:你想发表不同意见?说!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沿着对轴称对折后不可能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想你与握手一次。握手并不是表示赞同你的意见。而且因为你给我们课堂带来了二种不同的声音。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多单调啊。
师:好了,不多说了,两种观点,怎么办?这样,张老师先了解一下,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举手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举手
师:势均力敌,这样认为是的的同学,亮出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也亮出你的观点。好吗?
生交流
师:你的发言中可贵的一点是:我们探讨的时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后其他图形的特性,是吗?
师再问生1:如果我们只研究这个图形,不研究他变化后的图形,你还认为他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如果不能裁减的话,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
师:你的退让,让我们又进一步接近了真理,谢谢!
……
随意的也好,精心的也罢,正是小处见理念,这样的课堂理答是让我信服的。教师在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对于其准确、精彩程度予以不同层次的表扬,或肯定,或鼓励、或建议,语言有新意,并包含了实际的内容,显得生动而多彩。这是公开课上呈现出的“大”理念到“小”操作的有效转化。不人云亦云,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正是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所最需要研究并实践的。
三、       关注学生发展——智慧理答实现的归宿
教师在理答时应该是一环紧扣一环地引导学生向较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从而渗透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在理答的形式上,教师应适当“让权”于学生,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在理念上教师的理答还应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有一个老师是这样组织的: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能说得更详细些吗?
生:我是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出来的。
师:哟!你不但懂得多,方法也特别多,你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小老师了。谁再来说说,什么角是锐角、钝角?(指名学生说)
师:在检查之后,你发现哪个角最容易出错?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吧!
生:我发现8号角最容易错,它是钝角。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能说得更详细些吗?
生:我是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的,它比直角要大,所以是钝角。
师:你说得真完整。你不仅会分角,就连比角都说得那么完整,老师为你感到骄傲。我们可以用小于号来连接它们。
   这位教师在巧妙的课堂理答中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学生也提升了认知水平。在巧用三问——追问、探问、转问的同时,教师利用学生提供的观点,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热情。而利用学生的观点又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最明确的认可,他必然会使学生受到鼓励。为继续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会在以后的提问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以便寻求到有价值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巧妙的进行课堂理答,是每一个优秀教师都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积极而有效的课堂理答是一种思考、对话和民主的课堂文化,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是最见功力的。有效的课堂理答,它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也能给课堂带来精彩而有效的生成。如果你潜下心来,细致地研究课堂理答,详实地记录课堂理答,那你收获的不仅是高超的理答技巧,更是无穷的快乐!“智慧理答”是我们今后共同追寻的目标,“精彩生成”是我们追寻的最终目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