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细节,来源于巧对“异声”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按着自己预设的教学方案顺利地与学生合作时,中间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大部分的学生与老师的意见不谋而合,令老师很满意。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位学生高举的小手,独特的见解打破了老师原有的教学流程。这便是“异声”,它们常常“杀”得老师措手不及。面对这类问题,老师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该老师的应变能力和知识水平。一位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异声”这个教学的细节,定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我在三年级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就遇到了“异声”。当时我们正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抽对称图形”。
生:我通过对折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课前已经让他们剪好了),发现对折后左右两边是不能完全重合的,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全班基本上都同意了,就当我准备继续往下讲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我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是可以重合的。”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全班的嘲笑,此时如果我避重就轻,忽视这“异声”,继续按原来的思路教学,势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课的积极性。于是,我就停下原来的教学计划,请这位学生到黑板前演示一下,发现对折后左右两边真的重合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在座位上纷纷议论起来,并时不时的拿起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对折,可是都不能重合。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把他的平行四边形拿过来和我们的比较下吗?”“可以啊!”经过小组研究、讨论发现:原来他的平行四边形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他的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而其余学生的只是对边相等,所以他的不算。面对学生的疑惑,我真诚的说:“这个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现在研究的平行四边形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包括菱形。”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对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对细节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完成后更需要我们去反思课堂,去捕捉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成功与失败。在教学反思中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才能迅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
高尔基说:“细节是隐藏在文字间的魔术。”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其实质是使教学流程更加完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现数学教学之美,绽放个性和魅力。因此,我们要用我们的慧眼去追寻、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因之而美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