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研究动态>>研究课教案>>5月研究课教案(蒋培华)
5月研究课教案(蒋培华)
5月研究课教案(蒋培华)
发布时间:2016-05-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培华

 

面积的含义
教材简析:
教材第58~60页,例1、例2、 “想想做做”第1~5题。
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里的“大小”不只是有的大些、有的小些,“相差”的意思,还有每个面、每个图形的大小都是确定的意思。后者是形成面积概念的关键。
1. 例1教学面积的意义,先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再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按照“物体(图形)有面——每个面都有其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渐体会面积的含义,分三个层次展开面积意义的教学。
第一层次以黑板面和课本封面为研究对象,安排四项学习活动。“看”——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较黑板面和课本封面哪一个大、哪一个小,体会每个面都有其确定的大小。“读”——读懂教材里“白菜”卡通说的话“黑板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说”——把过去说的“黑板面比课本封面大”改说成“黑板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在这个层次里,学生意义接受面积的概念,初步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仅仅比出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大、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每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可以安排他们指一指哪里是黑板表面、哪里是课本封面,感受物体的“面”;仔细看看、闭眼想想、用手势表示黑板表面有多大、课本封面有多大,感受每个物体的面都有其大小。第二,让学生阅读并复述“白菜”卡通说的那一段话,体会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意义接受面积的概念。还要让学生尝试着像“萝卜”卡通那样,使用“面积”这个词语,描述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关系。
第二层次以课桌面、椅子面和教室里其他物体的表面为研究对象,安排了三项学习活动。“摸”——分别摸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感受这两个面及其大小。“比”——比较课桌面和椅子面的面积,哪一个面积大、哪一个面积小。“指”——指出教室里其他物体的面,并比较它们的面积。
这个层次在初步接受面积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面积的含义,加强面积概念。在提出比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哪一个面积大、哪一个面积小以后,应要求学生先解释“课桌面的面积”“椅子面的面积”各是什么意思,明白课桌面的面积是指课桌面的大小,椅子面的面积是指椅子面的大小。然后分别找到课桌面与椅子面,感受每个面有多大。在指出和比较其他物体的面的面积时,也应该像前面那样进行。这个层次的学习有模仿,也有扩展迁移,是学生丰富对面积的体验和内化面积意义的重要环节。
第三层次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研究对象,安排两项学习活动。“涂”——分别把教材给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上涂颜色,感受平面图形一周边线所围成的面。“说”——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体会“图形大”是它一周边线所围成的面大,“图形小”是它一周边线所围成的面小。在涂色和比较大小以后,还应要求学生联系涂颜色的两个图形,说说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从而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有“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这句话,本单元没有这样写出。确实,这句话比较概括地表述了面积的意义,对学生形成面积概念有积极作用。但是,学生理解概念并不是知道并记住这句话,而是联系具体材料,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自主抽象与概括。例1的三个层次,既是教学面积意义的线索,更是教学面积概念的活动。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完全有条件在教学的引领下,得出并理解有关面积意义的这句话,不必由教材直接给出。
2. 例2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加强面积概念,蕴含测量面积的思想方法。
例题给出两个长方形,要求学生指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但很难直观看出来。
教学这道例题,首先应让学生解释题意。联系两个图形,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是比什么,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两个长方形中,一个既长又窄,另一个短而较宽,谁大、谁小不能直接看出来,即使重叠在一起也比不出来,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
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一般把图形放在同样的方格纸上(或者在图形上画出相同的方格),看每个图形各是几个方格那么大。方格个数多的图形面积大,方格个数少的图形面积小。如,教材给出的两个长方形,其中一个有16个方格那么大,另一个有15个方格那么大,哪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哪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小,就很清楚了。
用方格计量图形的面积,就是用方格测量图形的面积。一个方格相当于一个面积单位,图形里有几个方格,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所以说,例2的教学渗透了测量面积的思想方法。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学生通常会直接比较(观察或者重叠),不容易想到用小方格测量的方法。所以,教材在学生无法直接比较的时候,把两个长方形都放到方格纸上,问学生“能通过数方格比较大小吗”,引导他们改变原来的方法。学生能够数出两个长方形各有多少个方格,并比出哪一个长方形大些,但不会主动把16格、15格理解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在数出两个长方形各有多少个方格以后,要让学生用方格个数来刻画图形的面积。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6格,那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格。在这样的描述中,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面积的意义。
3. “想想做做”安排许多比较面积大小的练习,巩固初步形成的面积概念。
配合例1和例2的“想想做做”一共编排五道题,都是比较面积大小的练习题。有的题比较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比较练习簿封面、文具盒盖的面、直尺面,指出哪一个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积最小。有的题比较图形的面积,如,根据同一幅地图上四个省的图形,判断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又如同桌两人各画一个平面图形,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些。教学“想想做做”里的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紧紧扣住面积的意义,无论比较物体表面的面积还是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都应要求学生先具体解释问题情境里面积的具体意思,再比较大小。二是比较方格纸上图形的大小,要分别说出每一个图形的面积是几个方格那么大,量化表达平面图形的面积,体验面积是一种量。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5)出示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6)分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2.教学例2
1)出示两个长方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这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指名回答,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在课后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较。
2.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形,提问: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为什么?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数方格)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数方格,并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教师提示:碰到半格的,可以将两个半格看成1格。
3.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中的平面图,提问:这是美丽的校园平面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吗?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补充习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