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改革已走过了几年的风雨历程,教师在学习领悟新课标改革精神的同时,数学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如何呢?教师独霸讲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的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这种现象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就是让教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变“封闭式”为“开放式”。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进行开放呢?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开放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开放课堂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个学生。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上课才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而是开放的一潭“活”水的课堂。
二、把握教学内容的开放——让数学知识有趣又有益
课程改革为我们一线教师创造了参与教材改革的平台,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产生“我会学数学”、“我要学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创设活动过程的开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开放活动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动手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促使学生向无数次地成功前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活动过程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由过去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知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自我。二是受之以鱼固然很好,但这种教学的功能不是对个性的发展和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和压抑。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经历了,理解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过程,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自我。三是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和人的合作,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把“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学生对所探索的问题有一定的想法,这样才能在合作中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主体性,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氛围。如果学生在没有自己的想法前就展开讨论,很大可能会附和别人的想法,而不去动脑思考,这就会使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变成为合作而合作。
四、创设课堂练习的开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现今职业教育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开放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是条件的开放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二是问题的开放性;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三是思路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四是结论的开放性。有的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已知结构进行组合与重建。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散时期,还没有形成定势,所以他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类习题,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利方法。
五、创新教学评价的开放——树立学生的自信
传统的数学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人、权威,妨碍了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开放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的数学评价应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展开。评价形式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总之,让数学课堂开放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气息的。开放,能向学生提出智慧的挑战;开放,能让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改革已走过了几年的风雨历程,教师在学习领悟新课标改革精神的同时,数学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如何呢?教师独霸讲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的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这种现象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就是让教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变“封闭式”为“开放式”。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进行开放呢?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开放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开放课堂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个学生。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上课才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而是开放的一潭“活”水的课堂。
二、把握教学内容的开放——让数学知识有趣又有益
课程改革为我们一线教师创造了参与教材改革的平台,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产生“我会学数学”、“我要学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创设活动过程的开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开放活动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动手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促使学生向无数次地成功前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活动过程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由过去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知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自我。二是受之以鱼固然很好,但这种教学的功能不是对个性的发展和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和压抑。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经历了,理解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过程,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自我。三是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和人的合作,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把“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学生对所探索的问题有一定的想法,这样才能在合作中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主体性,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氛围。如果学生在没有自己的想法前就展开讨论,很大可能会附和别人的想法,而不去动脑思考,这就会使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变成为合作而合作。
四、创设课堂练习的开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现今职业教育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开放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是条件的开放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二是问题的开放性;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三是思路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四是结论的开放性。有的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已知结构进行组合与重建。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散时期,还没有形成定势,所以他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类习题,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利方法。
五、创新教学评价的开放——树立学生的自信
传统的数学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人、权威,妨碍了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开放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的数学评价应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展开。评价形式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总之,让数学课堂开放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气息的。开放,能向学生提出智慧的挑战;开放,能让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