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1日(周五)上午,按数学课题组计划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系列研讨活动,全校数学老师集中在学校四楼多媒体教室参加了本次活动,原常州市教科所汪履平主任应邀也全程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由贺小藕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的《认识一百以内的数》。
这一节课,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根据提供的素材,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教学难点是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在做中学,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贺老师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数量是100的小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数出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2、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就数数而言,学生能口头数到一百多,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学习方式。在教学100以内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动手摆出23根小棒,并思考怎样摆能让别人很容易看出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再脱离实物和图像,抽象出数的组成。这样由具体形象到到抽象,由浅入深,每一步都是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数的组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有一些细节的地方还可以处理的更周到一些。听课的老师们也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宝贵的意见,比如:1、在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小结不够。这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2、教师讲得过多,许多应由学生讲的地方,教师都抢来自己一个人代说了,留给学生动口动思维的空间不够多,应尽情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积极地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扶持者、引导者的课堂氛围。3、表扬性语言用的比较少,表扬的形式单一,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表扬。有时就是表扬起来也有些生硬,不自然。课堂教学上,缺少了点艺术味。
最后汪主任提出了一些建议:课题出示错误应该把“认识100以内的数”改成“认识一百以内的数”,因为这时孩子还不认识100。以后在专研教材前要关注前后的知识点,以免发生错误,更要关注细节。 拐弯处数数处理不妥,强调不够,如49数到50的数数。对2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3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应再多加强调。这一内容正是学生的难点。所以,以后每一堂课,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做到心中有数。(文字:王佳波 摄影:薛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