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
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同学们喜欢那些体育活动,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 “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三、 “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学以致用,在学习完两个运算律之后都及时的巩固了新知,最后采用闯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锻炼了思维。最后的题组练习也为下节课的加法简便运算教学垫下了基础。
本节课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请其他老师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