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实验课教案(汪娇美)
3的倍数
学习目标:
1、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二、教学新课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1.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
2.根据学生猜测的结果,讨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
3.当学生得出3的倍数与个位上的数没有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里用计数器拨几个3的倍数,看每次用了几颗算珠? 如:84、51、27、90、123、2856、3075,它们用的算珠颗数分别是:8+4—12;5+1—6;2+7—9;9+0—9;1+2+3—6;2+8+5+6—21;3+O+7+5—15。
4.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用的算珠的颗数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5.提问:这些数所用算珠的颗数跟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小结:一个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6.进一步验证。 (1)同桌之间互相报数,验证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 (2)用1、2、6可以写成126,还可以组成哪些三位数?这些三位数是3的倍数吗? 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3的倍数,跟数字的位置没有关系,只跟各位数上的数的和有关系。
7.试一试: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吗? 在小组里举例验证、讨论交流。 得出: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 归纳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完成学习目标1、2、3) (1)指名读题。 (2)先说给同桌听,再指名回答,共同评议。 (3)提问: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指名回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完成学习目标4、5)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 (2)指名报结果,共同校对。 (3)提问:有没有哪个自然数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偶数? 谈话:这说明了自然数要么是奇数.要么是偶数,不可能不奇不偶,也不可能既奇又偶。
3.做“想想做做”第3题。(完成学习目标6) (1)默读题目。谈话:每项要求至少要写出一个数,能多写些可以多写。 (2)学生独立写数。 (3)在小组里交流。谈话: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写的数,组长记录下来,一会儿看哪个组写出的数多。 (4)指名小组长汇报本组写出的数,其他组补充。 (5)谈话:每道题应该写出的数是否写全了呢?按怎样的顺序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来呢,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4.做“想想做做”第4题。(完成学习目标7、8) (1)默读题目。 谈话: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我们这学期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应该把符合要求的数都写出来,看谁能有条理地思考,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2)学生独立写数。 (3)指名报写出的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全班共同评议。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课堂作业(完成学习目标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