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稿上传表式
|
主讲稿上传表式
|
主讲稿上传表式
|
课题或内容:相遇问题 |
||||||
学习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⑴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⑵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⑴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⑵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⑶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⑴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⑵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⑶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 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 70米 70米 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 小明家 小芳家 列表整理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 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4.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 70×4+60×4 解法二 (70+60)×4 =280+240 =130×4 =520(千米) =520(千米) 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 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⑴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⑵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6.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交流体会: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9页“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7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是“相背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法相同。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 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来思考“第一队每天开凿12米”可以看作是第一队的速度“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就看作是第二队的速度,“经过8天正好凿通”可以看作是相遇时间,“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看作是总路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
作业设计: 完成补充习题和练习册。 |
||||||
教学反思: |
主讲稿内容
|
修改
|
课题或内容: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
|
学习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7×6+27×4=27○(□+□)
25×(2+4)=□○□○□○□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3.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2.解决问题。
⑴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
⑵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汇报预测:
算法一: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1 0 2
× 3 2
2 0 4
3 0 6
3 2 6 4
算法二: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算法二,强调:算法二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教学“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
⑵小组讨论。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减)几的形式,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当两个相加(减)的乘法算式中有相同的乘数时,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让学生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
第一小题是顺向的改写,第二小题是逆向的改写。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有的是乘法分配律的顺向应用,有的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先对各个算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加深对这些算式的特点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8、13题。
第8题:巩固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的方法。
第13题:这道题和“练一练”第2题类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
作业设计:
完成补充习题和练习册。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