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细节,相约精彩
细节是活的,它体现在不同的情境中;细节是无数的,课堂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是一种工作,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作。因此教学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精心规划和设计,就如人生,没有精心策划,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而精心设计的关键所在,就是做好课前预设。“教学预设”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心理反应,能够充分考虑到课堂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以在考虑这些细节时不但要考虑上课前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也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面临这些细节时的学习和心理反应。
1、预设导入,引人入胜
充满魅力的细节,需要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曾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精彩的导入往往象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象重锤,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象钥匙,悄悄开启着学生的心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的导入这一细节进行精心预设,以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知识的到来。笔者曾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第一次和老师接触,带着揣摸,带着好奇,也带着一丝防备心理。学生们一双双眼睛看着老师,等着老师为他们带来一堂怎样的课?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朱老师开始很自然的与孩子们聊开了:
师:我们以前没有见过面,现在同学们一定看见我了,你们看我的这张脸是圆圆的脸,还是方方的脸呢?
生:方的。(有一部分学生在下面嚷嚷。)
师:我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张纸,纸上有一些图形(四个图形:三个圆,其中一个画有圆心,一个空白,一个简单画了眼、鼻子和嘴;还有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有一张脸画着,那就是我。
(学生开怀大笑。)
师:老师非常喜欢圆圆的脸蛋,看一看,找一找,哪一个同学的脸蛋是圆圆脸蛋?(学生都开心地把班级中一些比较胖的同学找了出来。)
……
你看,就这样寥寥几句,轻松、幽默、风趣,而且与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挂钩。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心理很快走到了一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几句话也唤起了孩子们对平常见过的“圆”这一形象的回顾,唤起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圆的经验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接下去的整堂课,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认识了圆,掌握了有关圆的知识,学习显得那样轻松,老师显得那么可亲。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朱老师在课前对这一导入细节的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收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
2、预设中心环节,精彩纷呈
在课堂预设时,不但要对中心环节中的大环节进行预设,更要预设其中的细小环节。它是一堂课成功的保证,也体现出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对新知展示环节的细节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那是一个我们校园的大花坛,(图略)我想在其中铺上草皮,让孩子们计算草坪的面积,我真想不到,我的孩子们竟然那么聪明,能够想到那么多的好方法:
生1:老师,我把这个图形分割成两部分,上面是半圆减三角形,下面是梯形减半圆。
师:思路非常清晰,我听得很明白,你们都听懂了吗?
生2:我的方法要比他简单,我把上面的半圆折下来,把上面的绿化面积移到下面来,变成一个梯形减一个空白三角形。(我随即用课件把这个图形转化成了梯形)
师:你的方法可真巧妙,能让人耳目一新。
生3:老师,这两个三角形其实就是两个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
师:是呀,你可真会观察。
生4:老师,老师,我还有好方法。(他显得很激动)我把这两个草坪的三角形移到一块来,就变成了一个梯形。(我马上用课件帮他进行了演示)这下,下面的孩子都嚷开了:是呀,这样多简单……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这个聪明的孩子鼓起了掌。
师激动地:(我也被我的学生们感染了)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想出了那么多的方法,而且一个比一个简单。那么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们需要哪几个条件?为什么?
生1:只要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就够了。
生2:还要三角形的高,没有高怎么算呀?
生1:不用三角形的高,因为那就是圆的半径,也是转化后的梯形的上底。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几乎全程参与,学生活跃的思维,充满理智的回答让我不禁感慨:我们的孩子真的太厉害了。在他们小小的脑袋中,这个图形在不停地旋转、变化、组合,这一学习素材发挥了尽可能大的功能,课堂充满了精彩。同时,在那么多的图形变换中,孩子们都能感受到问题层出不穷,变幻莫测,从而体验到数学的奥妙和神奇。
3、预设结尾,画龙点睛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描龙画风,贵在点睛。”精彩的数学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紧紧衔接的过程,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结尾。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完善精要的结尾,更是“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结束语这一教学细节,对于造就精彩课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的结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老师准备在班级里举行一次大的庆祝会,到时候就用我们自己设计的图案来装扮教室。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设计出最漂亮、最有创意、并且有规律的图案来。然后考考你周围的同学,你们组是按什么规律设计的,下一个图案会是什么?我的话一落,孩子们就忙上了。小头凑在一块,商量着,策划着,俨然一个个小设计师。
看来,高明的结尾语,的确是课堂教学的“凤尾”之笔,如果能巧妙预设,则何愁达不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果,又何愁孩子们不喜欢数学课呢?并且一个好的结尾对巩固、强化教学效果也至关重要。我们教师惟有深切地领悟教育思想、深入地钻研教材、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