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细节,再起精彩
在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捉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次精彩的教学;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会毁掉一堂精彩的课。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捉住那些不期而遇的动态资源,把这些资源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定能使课堂涌起精彩的风采。
1、捕捉“亮点”动态资源,闪耀智慧光芒。
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例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已经初步接触了钟表,已经有了时间的概念,怎么把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我设计了“快乐的学校生活”这样一个情境,提前拍摄了一组学生在校的照片。
师:(首先我出示的是一张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来的照片)同学们,来看一看你们是几点到校上课的?”
“老师,我知道,在大班时我就会认了。”“老师,我也会认时间,妈妈早教我了”……一下子,学生的插嘴打破了平静的课堂。如何有效的利用学生的资源,以此打开突破口?几秒的沉思后我果断地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正是由于这一放,居然带来了一系列的精彩。
生1:“我先看时针,时针走过7就是7时,分针指着6就是30分,所以钟面上的时间是7时30分。”
生2:“时针在数字7和8之间是7时多,分针指着6表示一半就是30分,所以钟面上的时间是7时30分”。
生3:“我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我能背乘法口诀认时间。时针走过7,还不到8,那就是7时多,分针指着数字6,就背‘五六三十’的口诀,这样不是更快。”……
看,孩子们的思维层次在不断地得到提升,这些都源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与交流,源于思维间的相互碰撞,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因为他们更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同龄人听的更明白。在这一环节中,我及时调整课堂结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研究,课堂上展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2、捕捉“异点”动态资源,迸发创新火花。
课堂上的意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给我们带来遗憾、惊喜、或者启示什么的……总之,就看你如何把握,如何运作了,把握的好“意外”就会成为课堂里的一道彩虹。
如那天上课我们研究的是《长方形的周长》。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以及明白求长方形就是要求长方形四条边的和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手中的长方形(如字典、铅笔盒、数学书等)其中一个面的长、宽,尝试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汇报开始了:
学生1:我分别求出长方形的4条边再相加,即长+宽+长+宽。
学生2:我用长方形的长乘以2加上宽乘以2,即长×2+宽×2。
学生3:我用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乘以2,即(长+宽)×2。
教学环节到这里都在我的预设中进行着,求长方形周长的三种基本方法学生都概括出来了,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接下来,我打算引导学生比较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我又问了一下:“还有没有其它的想法?”这时有一双手怯怯地举起来了,我一看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又喜欢捣蛋的一个男生,真不知道他又要给我捅什么篓子。我本想不理他,但随即一想:难道我也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这个孩子在课堂中出现的思维意外置之不理,用回避来对待他吗?也许这样做可以尽快步入自己的预设轨道。但是这样也会深深地伤透这个孩子的心,打击他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于是就点名让他说,“老师,我用长×4。”听他这样一说,下面的同学顿时哄堂大笑,教室里面炸开了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他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别紧张,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我的鼓励让他重新站了起来。“老师,是这样的,我刚才测量魔方,发现最上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同,因此我就用长乘以4。”他一字一顿地说。哦,原来是这样,我舒了口气,同时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求的其实是正方形的周长。这下子,他挠了挠后脑勺开心地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的时候,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还有一种算法。用(长+宽)×2-2×2。”这一次,底下的学生没有笑,不用我出声,都自觉地拿起桌上的模型比划着、测量着,还不时地与同桌交流着自己的看法。整节课上,我极力“放纵”我的孩子们,让他们鲜活的思维尽情释放。
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都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并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启迪。
3、捕捉“误点”动态资源,拓展生成空间。
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对知识、事物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完善、正确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识误”的过程,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自己原有认知的错误或不足,进而不断完善和建构起新的认知网络。因此,教师要善待和尊重学生发展中的“错误”,要经常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认知。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若能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因此,教学之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笔者曾上过一堂公开课《有余数的除法》,课上到一半,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余数在数学算式中用“……”连接,知道了小猴家果园里9个一篮的苹果,装到盒子里(每盒可以装4个)能够装满2盒还余1个。知道了怎样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师:现在小猴还有几篮苹果想请我们进行包装(教师板书10个,11个),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大家能想出来吗?想不出来的,可以用小圆片摆一摆。(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汇报了)
生1:10个苹果4个装一盒,可以装2盒还余2个。(师板书:2盒,2个)
生2:11个苹果可以装2盒,余3个。(我随即板书:2盒,3个)
师:那要是12个一篮呢?
生3:可以装2盒,余4个。(我快速板书:2盒,4个,然后默不做声,看着学生,等待学生反应)
孩子们都疑惑地望着我,终于,有人叫了起来:不对,不对。接着有很多的孩子都嚷了起来:“没有余下了,苹果都装完了。”
生3:(又站了起来)老师,应该可以装满3盒。因为余下的4个苹果正好又可以装一盒,就不能余下4个了。
那一刻,思维的火花在孩子们的心中撞击,撞击中智慧的火花在闪耀!是呀,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好好利用课堂上的突发性错误,化弊为利,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巧妙地调整教学起点,把抽象的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找到问题的症结,学生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