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理论学习(汪娇美)
着眼细节,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
这是一节“圆的认识”公开课。教者在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后,联系学生的生活,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有圆吗?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圆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硬币是圆形的,有人说电饭锅盖是圆形的,篮球是圆的……教者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然而,这样的回答对吗?日常生活中,一枚硬币看上去是圆的。但是从数学的角度来说,硬币是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精细的处理,学生也许就不会犯出这样的错误。教者可以问:“哪些物体中有圆?”而不能问:“哪些物体是圆形的。”这样学生才能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
翻开一些小学数学教案和片断选集,不难发现此类问题还比较普遍,比如:(1)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必须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答:底和高)(2)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在什么条件下存在三分之一的倍数关系?(答:等底等高)(3)要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就必须先把它化为什么数?(答:分数)。
这些结论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如果教者将问题设计进行精细加工就能避免,而且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精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让学生真正去体会所学的知识,准确表达自己的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