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和课堂教学结构
尝试教学法基本的教学程序可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
尝试题一般是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仿的题目,是课本上问题的变形。
如书上例题:1/2+1/3
尝试题:1/4+5/6
出示尝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自学课本
在学生尝试练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讲的。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有关的问题:如上题,“分母不同怎么办?”“为什么要通分?”
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个问题认识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尝试练习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这时,就再出尝试题让学生试一试。一般采取让好、中、差三类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练习本上做的办法。
(4)学生讨论
在尝试练习时,可能有的同学做得不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5)教师讲解
学生会做题,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教师这时可按照一定逻辑系统向学生讲解所学的内容。这种讲解是有针对性的,是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学会了或部分学会了解题方法时进行的讲解,更能够突出重点。
以上五个步骤是尝试教学法在进行新课时所用的,作为一节完整的课,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1)基本训练(5分钟);
(2)导入新课(2分钟);
(3)进行新课(15分钟);
(4)巩固练习(6分钟);
(5)课堂作业(10分钟);
(6)课堂小结(2分钟)。
这一教学结构的优点在于:突出了教学重点;增加了练习时间;改变了满堂灌的做法。
学习心得:尝试教学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其优越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想自己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最佳时间,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并以较多的时间进行尝试性和巩固性的练习。
(3)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都可以掌握,并且更有利于差等生的学习。因此它可以适用于更广泛的场合,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局限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自学能力,对年龄较小的学生不适合用这种教学方法。
(2)适合于后继课的教学,对于新的概念原理的教学不宜使用。
(3)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不适用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