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评价中提升细节
教学评价作为调控、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利用好这个催化剂,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灵活调控,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会知识,更能够产生质疑、探究的兴趣,使得学生的情商和智商获得共同的提高。
1.让“激励评价”完善细节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合理的使用“激励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材对于“圆柱的高”知识点的阐述只有“圆柱的高是指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圆柱的高的定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著名特级老师林良富在教学时,就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句硬生生的话的表述上,而是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适时地抛出一根足以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名字吗?”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激活了,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发现:圆柱形井的高也叫“深”;圆柱形硬币的高也叫“厚”;圆柱形铅笔的高也叫“长”……。“ 你举的例子很生动,真是个爱观察的好孩子啊!”一个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经过林老师的独具匠心的引导,神奇地升华成为本节课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彩。
2、让“委婉性评价”绽放细节光彩
评价虽然要以“激励为主”,但是过多、过滥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教师创设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投票结果情境图,对学生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有烟花、国旗、人们在欢呼,还有学生说图上写了“北京赢了!”教师接着问:“北京赢了什么?”有一个学生抢着说:“打仗打赢了!”学生听完都笑了。当看到学生的脸变红时,教师马上意识到,假如教师这时不对他作出一个委婉性的评价,肯定会挫伤他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于是教师对学生说:“是打仗打赢了,不过不是用真刀真枪去打仗,是用全国人民的团结精神和我国的综合国力作为武器打了一场胜仗。这位同学用的比喻用得非常好!老师佩服你!”这时学生们禁不住为这位同学鼓掌,而这个学生也满意地笑了。确实,在评价中,只要我们多放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个成功者,多一份欢乐。一句委婉的评价,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别样的心情,这正是评价的巧妙之处。